当前位置:

宜章县教育助学扶贫“千万工程”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颜石敦 刘从武 编辑:王娉娉 2016-05-22 09:15:51
时刻新闻
—分享—

   颜石敦 刘从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近年来,宜章县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历教育和“两后生”及青壮年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加大投入,分类施策,大力开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

  扶智先行,贫困孩子一个不少

  宜章有普通中小学校334所,其中小学296所,普通中学38所,另有公办中等职校、特殊教育学校,公办幼儿园24所,民办教育机构71个。在校学生100606人,其中在校贫困生11660人、学前贫困学生2344人,占16.5%。

  县教育局局长欧阳华告诉我们,在一些偏远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年龄老、数量少,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四处找关系外出就学,形成恶性循环,因贫辍学、因学致贫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年来,宜章县大力推进合格学校、校舍安全工程、教师周转房、城区教育扩容、农村公办幼儿园等项目建设,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城乡教育学生分布不均衡、硬件配置不均衡、师资配置不均衡、质量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然存在。“城区学校挤,农村学校弱,村级小学空”的状况,让贫困家庭学生更难获得好的教育。

  “据专家估算,每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培养出一个高中生或中职生,家庭脱贫可能性达80%左右;培养出一个大学生,脱贫可能性达95%以上。所以说,教育扶贫才是长远扶贫。”宜章县委副书记张卫星说。

  县里提出,必须让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一个不漏!绝不能因为贫困而辍学,更不能因读书而返贫。到2020年全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发挥教育对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具体来说,就是要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以上,义务教育小学巩固率达100%,初中达97%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以上,基本普及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

  同时,要提高全县职业教育促进脱贫致富的能力,“两后生”均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都能得到职业技能培训。

  为此,宜章县着力实施学生精准资助工程、基础教育发展工程、控辍保学工程、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程、校校结对帮扶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让孩子们“有书读、读好书”,让教育成为“脱贫致富”的长远抓手。

  均衡教育,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抓教育扶贫,关键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条件、师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宜章县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仅去年,县里扎实推进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公租房建设计划等, 共投入资金3.4亿元, 先后完成41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6所农村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有效缩小农村小学(园)与城镇学校(园)的差距。

  同时,利用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专项资金,添置安保设备187套、教学实验仪器3万余套、信息化设备580余套,添置图书3万余册;完成95个改扩建和运动场、围墙改造项目;彻底消除D级危房,三分之二的学校实现了网络班班通和校校通,面貌焕然一新。

  今年,县里启动了教育工扶贫“千万工程”,仅合格学校建设一项就安排资金1034万元,拟对18个教学点进行改造建设。

  办学条件改善了,师资力量如何保证?

  “引培结合,大力补充教师;落实政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筑巢引凤,改善教师居住条件。”副县长宁耀磊告诉我们,县里多管齐下,确保让老师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我们了解到,宜章县每年实施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定向委培等举措,及时补充教师队伍新鲜“血液”。

  同时从2013年开始,按学校在自然村寨、村委会所在地、乡政府所在地三类情况,分别给予教师每人700元、500元、300元的标准发放人才津贴,并对莽山瑶族乡、关溪乡等4个偏远乡镇学校教师,每人按以上标准上浮100元发放。

  “到乡镇工作其实也挺好的!”去年才到一六镇任教的老师刘娜说,她目前每月的工资收入3200元,这待遇相比起城里的副科级干部收入还高。

  此外,县里大力开展教师周转房建设,目前已建成1000多套教师公租房或周转房,有效缓解了教师住房紧张问题。

  短短三年时间,宜章县新进教师1287名,其中特岗教师818名,免费师范生安置221名,面向社会招聘教师248(直接定点到村小101)名。今年,县里又计划招聘教师285名。消息传开,便引起大批青年才俊跃跃欲试。

  此外,送培下乡、对口支教等措施,有效激发了全县农村教育活力,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全力助学,帮助贫困家庭圆梦

  在宜章县采访,由教育局、人社局、扶贫办组织实施的六大教育助学项目令人印象深刻。今年,县里又将拿出1893万元,为助学“买单”。

  据介绍,六大工程即贫困人口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和中职学生免学杂费,补助贫困生伙食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发放贫困生奖(助)学金,贫困人口技能就业培训,特困学生扶贫助学和职业教育补助。

  县里规定,对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给予每生每学年1000元资助。

  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免除了学杂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寄宿生还能获得生活费补助,小学每学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学年补助1250元。

  县教育基金会、学生资助中心成为贫困家庭的坚强臂膀。凡贫困家庭孩子考入大学的,可一次性获得3000—5000元不等的奖(助)学金;就读高中、中职学校的,每人每学年不低于2000元,初中、小学建档立卡品学兼优贫困生,每人每学年可获1000元奖学金。

  县人社局则对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开展技能培训,全力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今年计划培训1000人,其中三年制长训班300人,半年制培训班50人,短训班650人。为此,县里拿出587万元培训补贴资金,用于学生培训费、学杂费、生活费开支。

  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学生,经审核确认后,县里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给予每名特困学生每年扶贫助学补助 2000 元,直接拨付给学生家庭。今年将有730名特困学生获益。

  “教育改变了我,也必将改变我的家庭!”该县浆水乡龟爻村贫困学子黄超华,去年在县职校毕业后,顺利进入广州一家酒店工作,还在实习期就拿到每月近4000元的工资收入。他对家庭脱贫和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

  透过黄超华,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正用知识、技能摆脱贫困,走向美好生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颜石敦 刘从武

编辑:王娉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