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湖湘名匠】荒山变“金山” “土专家”刘克斌种果树有绝招
“侗锦图案民族特色鲜明,色彩亮丽和谐,编织工艺独特。”在湖南怀化通道县雄关侗锦坊内,头裹灰色锦帕,年过5旬的粟田梅一谈起侗锦就滔滔不绝。
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粟田梅是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12岁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就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
年少时,粟田梅每天晚上听到的是母亲纺纱、织锦时发出的吱吱呀呀的声音。虽说大家当时穿衣打扮都比较简单,但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衣服、鞋子,不仅温暖了她的身体,也温暖了她的内心。
“纺织时,腰上、腿上要绑着各色丝线和带子,脚踏手捋,一方方侗锦就这样织成。”粟田梅说,侗锦的织造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等10多道工序,最难的当属数纱。
“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纺出的图案会失真,锦面会不平整。”手扶斜架式织机,粟田梅坦言,她的织锦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上世纪80年代创办了“通道雄关侗锦坊”后,由于当时侗锦的销量不好,她的生活一度举步维艰。
但这位坚强的侗族妇女并未因此放弃侗锦,因为距离广西近,粟田梅只身一人奔赴广西南宁与当地旅游部门交流沟通,用精致、实用的侗锦产品打开了她的侗锦织造生意之路。她还创新性地将芦笙、鼓楼、风雨桥等侗族文化元素融入侗锦图案,织就了一条世人了解侗锦和侗乡的通道。
与大多数非遗项目一样,侗锦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难题。年轻人不愿潜心学习纺织侗锦,大部分侗族妇女又外出打工,也不再纺织侗锦。
身兼传承重任,近年来,粟田梅带着侗锦先后参加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大型展览,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侗锦。
“侗锦织造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能丢了。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把它发扬光大。”在打开侗锦社会知名度的同时,粟田梅还利用寒暑假时间,给中小学生开展免费的侗锦培训班。
只要有人学习,粟田梅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织锦技术。当村民遇到技术难题时,她甚至徒步走20多里山路到居民家中,手把手地进行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现在已经培训了300多名村民学会织造侗锦。
技术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一腔热血,同时还需要将技术转化成经济效益,这样技术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各方的帮助,湖南怀化通道县建立了湖南侗锦博物馆和通道侗族自治县侗锦传习所,成立了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将侗锦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参加织锦的侗族妇女们每年也多了5000多元的收入。
粟田梅说,今年10月底,侗锦生产基地综合楼就要投入使用了,将有100台侗锦织布机进行生产,那时不仅可以让侗锦发扬光大,也能让村民们共同实现致富。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尹理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