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留住民俗文化的根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倩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黄倩 2016-06-13 08:49:08
时刻新闻
—分享—

    欧阳倩

    好玩的长沙谜语、洞井舞龙;好看的湘绣、剪纸;好听的长沙弹词、花鼓戏……6月10日到12日,“非遗嘉年华”活动在长沙举行,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演、展示。
  
  “长沙市现有8项国家级、17项省级、53项市级非遗项目。”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介绍,“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留住民俗文化的根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留下来,做活“人”的文章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这是热映电影《百鸟朝凤》中焦三爷的台词。
  
  长沙市也有一批“焦三爷”,他们的坚守坚持,令人感动。
  
  长沙弹词是国家级的濒危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彭延昆年近80岁。身体每况愈下的他,嗓子已沙哑受损。今年4月,彭老在长沙市文广新局的协调下找到并收下两位爱徒。有人听完彭老徒弟的表演后,如此评价:“长沙弹词又回来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基层,传承延续靠群众,因此,“人”是非遗保护的第一要素。近年来,长沙市先后评选推荐国家级项目传承人7人、省级12人、市级32人,每年对他们发放补助经费。
  
  通过保护传承人、鼓励传承人“传帮带”,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如在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曹汝龙、曾金贵先生的率领下,长沙湘剧后起之秀众多;刘爱云等湘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培育了数百名高校湘绣专业毕业生。
  
  传下去,重视市场和学校
  
  非遗项目留下来后,能“走”多久?
  
  对一些生产性非遗项目,长沙市在保护的基础上注重产业开发、资源整合,挖掘、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道路。
  
  湘绣、浏阳花炮、菊花石、铜官陶等项目,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沙坪湘绣文化广场,汇集近20家湘绣企业;浏阳花炮年产销突破100亿元大关,吸纳农村就业人员30万。
  
  而对一些传统技艺型非遗项目,学校是传承的主阵地。6月1日,我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学校”在长沙市实验小学梅溪湖学校挂牌,剪纸、皮影、舞龙、棕编等多个非遗项目,将作为拓展素质课程供学生选学。
  
  每逢周末、节假日,铜官古街长沙窑非遗示范基地、泥人刘陶艺馆便热闹非凡,每周有约上千名学生来这里“玩泥巴”;雨花区的明德洞井中学、东方红小学,教授洞井龙舞、长沙谜语、剪纸和诗歌吟诵等非遗传承项目;宁乡县在部分学校开设了黄材山歌、刘章喜剪纸等非遗课程……
  
  走出去,让更多的人可看可学
  
  “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愿景。
  
  长沙市不断利用各级文化载体,传播非遗文化,吸引市民关注:都正街大剧场定期举行花鼓戏、湘剧展演;火宫殿专人讲解长沙非遗小吃;太平街天心非遗展示中心、沙坪湘绣博物馆、江背镇文化站非遗展厅、靖港周国强皮影博物馆等地,每年都开展多场活动,让市民进一步了解身边的非遗。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有大视野、大格局。
  
  近年来,在一些国内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展销会上,长沙的湘绣、铜官窑等非遗项目让人大饱眼福,北京奥运会更是让浏阳花炮大放异彩。同时,利用上海世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等节会,长沙先后组织湘绣、菊花石雕等非遗项目赴美国、沙特、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杨长江说:“让更多人都去看、去喜爱、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将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市场’,让非遗在适应新时代生活的过程中传承、发展和壮大。”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欧阳倩

编辑:刘飞越 实习生 黄倩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