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石门仙阳湖:“金仙阳”用开放的心态延续传统文化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王娉娉 2016-06-28 10:46:45
时刻新闻
—分享—

俯瞰石门县维新新镇

俯瞰石门县维新镇

76岁的郑绍洋老人(右二)在表演皮影戏

76岁的郑绍洋老人(右二)在表演皮影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石门报道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从皂市水库修建之前,我就作为生产队搞副业的成员,到处演皮影戏。”76岁的郑绍洋老人作为土生土长的石门县维新镇人,五十多年来,他已记不清自己表演过多少场皮影戏,“尽管老镇搬迁,但人还是当地人,只要演他们还是喜欢皮影戏这些老玩意儿。”
  
  维新镇古称仙阳,早在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仙阳即为古渫阳县治。《水经注》载:“渫水东经渫阳县南。”上世纪80年代,省文物考古队在仙阳发掘出湖南境内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东周时期古城遗址,为仙阳古镇增添了神秘色彩。
  
  2004年2月,皂市水库开工建设以来,维新镇全面启动移民拆迁工作,2006年重建古镇,9年共投入建设资金6亿元,粉墙黛瓦、青山倒映、凤凰涅槃、古镇再生。
  
  作为土家族占总人口98%的石门县维新镇仙阳湖社区,三棒鼓、山歌这些有传承的民间艺术还有不少拥趸。
  
  “小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大人喜欢皮影戏。”郑绍洋说,“锣鼓家伙一响,山前山后的人都聚拢来,像过去那样还有市场呢。”
  
  唯一让郑绍洋担心的是,之前一场车祸让儿子突然去世,“原本指望他能接替我继续把皮影戏传下去,没想到他比我先走。”
  
  不过,在山歌艺人梁功楚看来,“只要老百姓还喜欢看,皮影戏就不会绝。”
  
  梁功楚说,“我们不能小看了原汁原味文化的影响力,有需求就会有传承。”当年他学山歌,也只是因为老一辈都喜欢唱都喜欢听,“时代变了,歌词里很多旧的内容变了,但只要有人喜欢听,新内容还是会与时俱进。”
  
  与梁功楚观点一致的还有68岁的三棒鼓艺人盛克义和退休几年的维新镇副镇长伍协支。
  
  “我现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大概三千块钱,但我跟着大家每个月吹唢呐、唱土地戏的收入不比退休金少。”
  
  伍协支说,在仙阳湖社区甚至整个维新镇,还有很多普通百姓家喜欢在婚丧嫁娶时,请人唱土地戏、演皮影、打三棒鼓,“只要有需求,传统文化形式就不会灭亡。”
  
  维新镇党委书记夏永新认为,除了大力挖掘、保护仙阳传统文化,还必须努力融入现代文明,“传统和现代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在新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在传统文化保护上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全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用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去对接,去延续。”
  
  夏永新举了一个例子,在新镇建设过程中,党委政府注重开发新的交易市场。“如果按照土家传统,每个月只有几天时间‘赶圩’,对市场来说,其他时间就是一种闲置和浪费。”
  
  怎么办?维新镇党委政府提出,在为“赶圩”提供足够宽阔的场地同时,积极鼓励商家进驻,“‘赶圩’时哪怕人山人海也不担心风吹雨淋,而平时谁要买个针头线脑,一样能找到店子。”
  
  夏永新觉得,文化不是静态的,“哪怕镇子村子搬迁了,但文化不会中断,只有把历史跟当下结合起来,文化才会不断延续、发展。”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努力把这两者无缝对接,让历史和文化继续传下去。”
  
  正缘于此,维新古镇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如“潇湘文化论坛”“长株潭汽车露营”“重走红军路”“全国库钓大赛”等,“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金仙阳’的过去,才能在保护中传承、发扬我们独特的文化魅力。”夏永新说,他非常讨厌有人讲“镇子搬迁了历史就断了”的说法,“只要仙阳人、维新人还在,这土家文化和传统就永远不会断裂。只要有开放的心态,‘金仙阳’就永远不会抱残守缺,而是会进一步延续、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陈宗昊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06/28/10306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