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记者 王欢 常德石门报道
从石门县城出发,5小时车程后到达南北镇薛家村。
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来,照耀着几千亩绿油油的茶树林。村民曾德平手持镰刀将茶树间的杂草清除——往年曾德平都是打农药除杂草。今年他和另外20多位村民率先实行“无农药”种茶。
薛家村世代种茶,茶叶采取一年三季的采摘方式,即“三刀茶”。今年3月,曾德平的3亩茶树林改成了“一刀茶”,劳动量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每亩收入却比以往多了1000元。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是一个叫王新法的外地人。
王新法:来这里是为了报恩
薛家村地处湘鄂边界,武陵山脉东北端,观念、交通、信息都很落后。曾担任过该村村支书的曾德平说:“王新法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曾德平说:“以前,我们这里的人,比较安于现状,穷就穷吧,反正也饿不死。王新法来了,他带领老百姓修路架桥,拉通电线,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一个63岁的老人总是冲到最前面。”
“他曾经跟村民说,你们这么种茶不行啊,好茶都让你们给镰刀削了,还乱打农药,真是糟蹋了这么好的空气和土地!”
63岁的王新法,是河北石家庄市公安局退休干部。2013年,他放弃老家安逸的生活来到石门山区。他说来这里“是为了报恩”。三十多年前,王新法含冤入狱,老家在薛家村、当时是石家庄人大代表的曾德美奔走两年,最终帮他恢复名誉。
“他总说要感谢我,我就说,你如果一定要感谢,就到我的家乡看看吧。”曾德美说。
村民:希望他永远留在薛家村
2013年7月,60岁的王新法来到薛家村,被山里的贫穷“震惊了”,决定在此扶贫。一开始,这个外地人并不受欢迎。薛家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说:“刚开始确实没正眼瞧他,很多人都说来扶贫,过来看一圈就没下文了,以为他也是那种人。”
全村309户980人,三分之一村民在外打工,村子留守老人、小孩占了一大半,要想让这个省定贫困村脱贫,实在困难。王新法自掏腰包,为低保老人田美年、付珠衣架起电线,拉通生活用电;购置100盏节能灯泡、30多台烤炉,分发给困难家庭。此外,王新法买挖掘机,发动当地老百姓组建工程队开山修路,两个月后,他带着几百村民修了两条十多公里长的山路。
这个63岁老人身上的蛮劲儿,让山区里的村民佩服不已。2013年12月,他被村民联名推举为“名誉村长”,村民希望他“永远留在薛家村。”
后富问先富
王承梅:您会一直留在薛家村吗?我们不想你走。
王新法:我来薛家村已经3年了,刚开始,语言不通,环境不适应,老百姓也不理解我,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将来我也会留在这里。
先富问后富
王新法:这些年,老百姓跟着我吃了不少苦,你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可以提的?
曾德平:刚开始我确实不太喜欢你,觉得你太霸蛮了,后来我成了你的铁杆粉丝,你号召的每一件事,我都带头行动。有什么要求和意见……我希望您注意身体。记者王欢
特色财富论
注册商标,把好茶叶推向市场
本报常德讯王新法对于薛家村,好比《百年孤独》里的吉卜赛人对于古老的村庄。他从外地来,带着扶贫物资、观念和知识。
以前,薛家村一直采用“三刀茶”的传统模式,茶叶质量极差。同时,为了减少虫害,村民们普遍给茶叶打农药,产出的茶叶也没有经过深加工,直接销往广西、广东等地,价格卖得很低。
“老百姓自己喝的茶,叫‘生火茶’,谷雨前后采摘,没有打农药的,这种茶质量很好,我带给我的战友们喝,他们都竖起大拇指。”王新法说,“也就是说,不是这里没有好茶叶,而是老百姓没有留住好茶叶。”
对于茶叶,王新法决定来一场变革。他给老百姓算了一笔账,以前,一亩茶叶收入4000元,除去成本,能赚2000元左右。王新法跟村民们说,只要你们愿意,他愿意出5000元一亩的价格,但条件是,茶叶必须无农药,并且“三刀茶”改为“一刀茶”。
他还跑到重庆等地,找专家研究薛家村生态环境,找公司合作推广生态茶。为此,他个人已经花费70多万元——这些钱,有一部分来自当年的国家赔偿,另外一部分,是他的退休工资。他组织村民成立茶叶合作社,自己却不当领导,也不入股,原因是“我自己并不想赚钱,只是想帮老百姓赚钱。”
2014年3月,王新法找来了140多名老战友、退伍军人,在村子里一起扶贫。他们请苏州欧陆分析技术服务公司测析当地茶叶微量元素,注册“名誉村长”商标,准备把他们的优质茶叶统一包装推向市场。
“茶叶是我关注的重点,一则可以增加百姓收入,二则也可以搞农家乐生态旅游。”王新法说,薛家村茶业产业现在步伐不快,远未成型,但不管怎么走,都应在生态上做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王欢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