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的“龙头样本”: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来源:红网 作者:金亚平 编辑:刘艳芳 2016-09-14 16:10:34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朝法(左)与侄儿张小平一道算起脱贫账

张朝阳(右)搭建的鸡舍已初具规模,可以依靠产业脱贫的他信心十足

张小峰在自己家里加工拖把。下一步,他将开发新产品,扩大规模。

龙头村村支书黄华在火龙果基地察看火龙果苗的生长情况。

  编者按: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红网张家界站9月14日讯(分站记者 金亚平)初秋的大地,处处充盈着收获的喜悦。对龙头村的张朝法来说,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穷了一辈子,还会在花甲之年有产业收入,房子也整修了,水泥塔也铺好了,大女儿要毕业工作了,小女儿上学的费用不用愁了,年底自己就要脱贫摘帽,苦日子要到头了。

  张朝法家的变化,只是龙头村精准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龙头村位于洪家关白族乡西南部,距桑植县城7公里,属于县城规划区范围,桑龙公路横亘在村大门口,新修的张桑高速延长线纵贯全境。虽然距离县城很近,但在2015年前,这里产业基础薄弱、农民靠天吃饭、增收困难,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323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作为市委办2015至2017年驻村帮扶对象村,也是市委书记杨光荣的联系村,龙头村的变化始于2015年2月12日。当天,杨光荣第一次来这里调研就指出,“建设扶贫要迅速找准突破口,确定建设内容,分步实施,让龙头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此后,市委办、市档案局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结对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把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努力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队。

  精准识别:因户制策 三个“不搞”实事求是

  精准扶贫在于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当年4月,杨光荣第二次来到龙头村,他说:“扶贫要讲求实效,切忌打造“盆景”、形式主义和包办代替。”

  根据2015-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规划,工作队在认真到户走访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研究,严格按照“一看五评”(看家庭人均收入,评住房条件、生产资料、劳动能力、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程序,对全村贫困人口按照“五个一批”进行分类,最终确定建档立卡户90户323人。

  随后,市委办、市档案局参与结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再次深入结对对象家中“访困问需”,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外出务工和陪子女上学等多方面原因,一部分贫困户长期不在村里生活,有的党员干部跑了三、四次都没有见到帮扶对象,只能想办法用周末、节假日时间,跟踪深入县城、市区,在他们的出租屋里、工作现场了解情况。

  市委办的许文正今年与杨胜知结对,杨胜知住在龙头村最偏远的地方,第一次上门他便跑了个空,第二次才见到杨胜知家里的人。“没有见到他们,心里没有底”,许文正告诉记者,只有面对面和帮扶对象了解情况,才能帮助分析贫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贫困户、工作队还有我,三方坐在一起,一同商量才定下帮扶计划,花了整整两天时间。”

  张朝法长期饱受疾病折磨,没有劳动能力,妻子2014年病逝,靠低保维持生活,唯一的指望就是读大学的女儿顺利毕业找到工作,缓解家里的情况。对于这种典型的困难家庭,结合实际情况,在杨光荣的指导下,工作队为他制定了“医疗救助、助学帮扶、产业帮扶、亲帮亲”的帮扶措施和计划。

  59岁的张朝阳,妻子2012年突发脑溢血后生活不能自理,两个孩上学,此前还要照顾残疾人哥哥(现已去世),只能靠在家附近打零工养家,生活的压力使他一度非常消极。“他家的情况逼迫他只能走发展家庭养殖的道路”,结对帮扶干部李建丽表示,在多次接触中,了解到张朝阳想靠发展养殖业脱贫的愿望非常强烈,在制定帮扶措施中,就特别考虑了他发展产业需要。

  “我们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在进村入户调查和制定帮扶计划中,切实做到了'不搞主观臆断、不搞画蛇添足、不搞一厢情愿'。”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向华中介绍。作为一名资深的扶贫人,他认为,扶贫必须是在充分尊重贫困户的意愿上进行,“不要让它们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也不能让他们干他们干不成的事情。”最终,共为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了348条帮扶措施。这种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及贫困户家庭的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什么”的原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该扶的扶、该搬的搬,该兜底的兜底,制定个性化扶贫方案,真正做到精准识别对象、措施到户精准。

  精准发力:落细落小落实 产业扶贫成共识

  “一天60元,有事做就可以来,我还只做三个多月,领了差不多5000块,还给家里买了冰箱。”66岁的林三妹说起自己在家门口打工拿工资的事情很高兴。

  林三妹家中五口人,儿子经常在外打工,儿媳有精神病还经常打骂她,两个孙子有一个还在读小学。她身体有些残疾,平时除了种点田地外基本没什么收入。考虑到她的这种情况,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安排她在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和产业基地上务工来增加经济收入。目前,龙头村有17户29人像林三妹这样因各种原因不能出门务工的劳动力和有一点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妇女都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或指导他们就近务工。

  林三妹还有一个想法,今年要种两亩蓝莓。她不是突发奇想。此前,杨光荣在龙头村调研时强调,要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推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选对产业发展路子,充分发动农户,引进大户,发挥示范和带动效益。随后,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行动,实地走访调研,依托区位优势,确定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思路,除了种植蔬菜,还有草莓、葡萄等,现在又计划种植蓝莓、火龙果。林三妹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谋划的,她还苦恼自己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只能种两亩,以后要喊儿子回来帮忙。

  林三妹能放心大胆的种植蓝莓,主要是工作队引进了张家界立功旅游农业发展公司进行指导,提供种苗和产品包底回收,她只要出土地和劳动力,这种“零风险”的模式对她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在前期摸底的情况下,全村42户有发展种植业愿望的农户(其中建档立卡29户86人),拟发展蓝莓120亩(规划200亩),目前统计落实的有76亩,每亩保底净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按每亩2000斤产量,包底回收可实现产值达10000元以上。

  除了蓝莓种植,现在村里还引进了一个黑山鸡养殖项目。9月4日,记者在龙头村见到了桑植县康惠畜牧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唐登州,他是专门来指导农户修建鸡舍,为即将投放第一批鸡苗做准备。“8月份工作队主动联系我,还带人去合作社进行了考察,现在已有5户准备投入养殖了。”

  见到张朝阳的时候,他正在屋后的山坡上搭建鸡舍,30多个平方的鸡舍初具规模。按照他和唐登州达成的协议,9月12日将为他发放第一批200只鸡苗,随后将对他技术指导和包产品回收,确保每只鸡净赚20元以上。按照预计,鸡苗在4个月后就可以出售,如果他的鸡苗成活率达到80%以上,除去成本,他将净赚3000元左右。而一年中,他可以喂养3到4批次鸡苗。对于这种“借鸡下蛋”的合作模式,张朝阳非常感兴趣,“信心十足,只要效益好,我还会扩大规模,现在主要积累经验。”对于脱贫以后的后续发展,他信心百倍。

  为帮张朝法解决后顾之忧,今年8月3日杨光荣来看望他时提议用参股的方式让他加入侄子的养羊产业。不到一个月时间,这项计划就已落实到位,张小平与张朝法签订了一份为期四年的协议,协议规定:工作队协助张朝法提供1万元资金,同时帮助落实5万元小额贷款助张小平扩大养羊养牛规模,然后每年给张朝法分红6000元。张小平告诉记者,8月底他小妹开学就提前给叔叔家支付了3000元,其余的将在年底的时候给他。这样,除了3个低保一年有3600元补助,张朝法还有6000元的收入,今年全家人均收入3200元,已经达到脱贫的目标。

  朱义道将自己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总结为“出点子”“换脑子”“定路子”“帮票子”“鼓袋子”。在他的“指点”下,经过实地考察、培训学习,并在工作队协调解决部分资金后,黄明祥开始了自己的蜜蜂养殖。“一共有5箱蜂,按照预计,今年他就可以有两万多元的收入呢。”

  因为孩子要上学,去年七月,张小峰和妻子就从浙江回来了。回来后他就琢磨要做点什么,经过一番思考,两人决定加工拖把。“打工的时候看过怎么做,走访县城商户也了解到这个市场空间很大。”8月份左右,两人终于在家中加工起了拖把。“一把拖把成本7至8元,批发价卖11到12元,我可以赚3到4元,但是我们两人一天最多只能做70把。我还想多做几个产品。”交谈中,张小峰也提到了他的困境:缺少启动资金,“如果能贷款5万元,我可以雇人生产加工,如果做得好,可以至少雇20个人。”同行的向华中当即表示:“产业扶贫是最好的出路!你的想法很好,我们全力支持。”记者得到的消息是,第二天,向华中就协调好了小额贷款的事情,张小峰开发产品、扩大规模的想法即将实现,我们也期待他为村里解决20个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向华中说,而找产业、做项目,变输血为造血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贫困户大多不具备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三要素,怎样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关键。“由工作队牵线搭桥,发挥好农村致富能手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让贫困户的生产成为农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如今,贫困户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山林、劳动力等资源,与引进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产业脱贫正在龙头村全面铺开。

  精准问责:“四个必须”为精准扶贫上好紧箍咒

  在精准扶贫中,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如何确保扶贫资金使用精准……这些需要有制度加以规范。为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今年4月29日,杨光荣就结对帮扶、驻村帮扶工作提出了“四个必须”要求,即: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必须全覆盖,既不能交叉重复又要避免空白点;凡是贫困户,必须建档立卡,制作和发放精准扶贫台账;凡是帮扶对象,必须制定脱贫计划,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如期实现脱贫;凡是弄虚作假、违规操作、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党员干部不按规定落实工作要求、履行工作职责的,必须进行追责。

  向华中表示,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工作队的力量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因此需要各级党员干部的全面参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工作队主要是作为桥梁和纽带在双向指导上下功夫,在督查落实上做文章,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实现稳、准、狠。“而'四个必须'的提出,正好顺势而为,为精准扶贫加压、护航。”市委办工作人员吴圣华对结对帮扶工作越来越有感触,“我们在结对工作中严格按照'四个必须'要求来做,时刻用'四个必须'来衡量自己的工作,这是一道鞭策。”

  “四个必须”进一步传导了压力、压实了责任,在龙头村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自觉将结对帮扶、驻村帮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作来抓,心系群众,服务基层。此外,为进一步加压脱贫攻坚工作,促进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落在实处,市委还下发了《张家界市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责任落实问责办法》,明确规定领导干部落实“两个帮扶”责任不力将被问责,再次为全市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以及全市驻村帮扶工作队等相关责任人上了一道“紧箍咒”。这个过程中,杨光荣还特意去到龙头村督查,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和驻村帮扶实打实。

  按照计划,龙头村要在今年底实现整村脱贫。严格遵守“四个必须”要求操作,确保精准扶贫见到实效,到目前为止,工作队和结对干部为90户建档立卡对象共落实帮扶措施255条,其中9户18人属于政策兜底保障对象。按照“阳光三保障”行动,对12户29人进行“阳光院”集中安置,9户已经落实,对45户126人进行了房屋和环境改造;对37户49名学生进行了助学帮扶;对25户26人进行了医疗或医药帮扶,另有4户拟启动大病救助程序。最近,工作队又为龙头村在外务工人员发出了《致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公开信》,其中就有128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户,勉励他们迅速上岗就业,同时征询他们想学的技术和可以学习的时间,工作队将在年底组织农民工外出务工技术培训班,更好促进龙头村在外务工人员上好岗、就好业。

  扶贫就要扶到贫困户心坎上,如今的龙头村,产业发展势头正旺,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因村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落细落小落实帮扶措施,加上“四个必须”的保驾护航,龙头村的精准扶贫正在开花结果……

来源:红网

作者:金亚平

编辑:刘艳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09/14/101230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