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酉山,酉水酉溪在此汇集,得名二酉。“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二酉还是知识渊博的代名词
发蒙泉。据说启蒙的孩童喝了发蒙泉的泉水就会变得聪慧灵性
小朋友拿出水瓶装发蒙泉的泉水
二酉乡的苗族风格建筑
实习生 卢欣 时刻新闻记者 黎鑫 沅陵县报道
从沅陵去二酉苗族乡的路上,记者们一直在惋惜——旁边就是一条大河,河水静缓,河面宽阔。如果能倚着一片木舟顺流而下,欣赏沿途的风景,看木舟泛起波澜,该多么惬意。
沅陵县二酉山,不高不险也不齐,唯独以“秀”享誉三湘。
在这里,小到懵懂稚子,大到文人骚客,他们都喜欢前来沾染灵气,寻找先祖踪迹。
记者到达二酉山时,长沙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集合,准备上山。
“上山之前要喝二酉山发蒙泉的泉水。”带队的老师跟学生们介绍,发蒙泉是当地百姓在山脚挖的一个正方形的浅井,承接泉水,方便游客饮用。传说,启蒙的孩子喝了发蒙泉的泉水后就会变得聪慧灵性。
学生们恭恭敬敬地跟着当地工作人员弯腰膜拜、喝水行礼,然后就迫不及待地上山了。
记者跟随他们走了大约15分钟,只见在一个不到1米宽的长形台阶上,矗立着4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古藏书处”4个楷体字,旁边刻着一排小字:“清光绪庚寅年湖南督学使者闽张亨嘉书。”石碑后面是一丈多高笔直的岩壁,绕道前行,终于找到了二酉藏书洞,洞口宽阔,洞内敞亮。
导游介绍,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眼见经书古籍行将灭迹之时,两个“秃发老伏生”偷偷将家存书籍,从咸阳经河南,日夜南奔,然后经洞庭湖再乘小船,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把1000多卷竹简书籍藏在这“鸟飞不渡”“兽不敢临”的二酉山古洞里。“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典故由此而来。
从古以来,乌宿一地儿童发蒙前,都由家长带至山中拜善卷、跪伏胜,叩头烧香,形成了文化气息浓郁的发蒙节。建国后,不足百人的二酉山寨,出了大专生24名,有博士,有教授,有高级讲师,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村”。
到二酉苗族乡不能不说辛女庵,相传辛女是尧帝的妹妹,苗族的始祖,定居在棋坪村的丁牛山,后人为纪念她的德行,立庵于丁牛山。二酉乡内苗族人居多,占总人口的89.7%,他们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唱歌跳舞,辛勤劳作,生生不息。
2015年11月,二酉苗族乡迎来首个十周年乡庆。“利用乡庆,实现了全乡40个村的村村通公路;对乡内四个集镇全面改造了集镇供水管道,安装了集镇路灯,安装垃圾桶300多个,配备了集镇环卫车、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实现了集镇亮化、美化、绿化和净化。”乡长李万喜看着二酉乡道路平整,基础设施完备,很骄傲地说。
如今,全乡有油茶8000余亩,重点扶持发展500亩大棚蔬菜、西瓜的种植,开发600亩野生刺葡萄种植基地;以乌宿、太平安、庙坪等村为中心重点发展生态山鸡、山羊养殖,目前全乡共有养殖大户50余户。
站在苗族风情街上,李万喜指着传统苗族风格的建筑告诉记者,“乡党委、政府还筹集资金30万元,对二酉寨内23栋民居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并将这23栋苗族民居成作为景区内的景点予以推介,目前二酉山景区内景点已初具雏形。”
二酉苗族乡党委、政府借助少数民族政策和乡庆契机,突出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重点,做好二酉山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联合二酉山景区搜集整理了一套二酉山丛书,分《永恒的二酉》上下集、《二酉诗词歌赋》《二酉山散文》《二酉山导游》,精心筹划和确定了一批庆典项目,以项目凝人心、聚资金,共同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黎鑫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