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来到展厅,指导点评学员作品。
红网益阳9月23日讯(通讯员 王佳琪 记者 刘怡斌)9月22日下午,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湘绣鬅毛针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结业典礼及学员结业作品展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30名业界集潜力、才华、丰富从业经验为一身的刺绣菁英汇聚一堂,为湘绣行业首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画下圆满句点。
彝族美术教师宋晓霞从云南远道而来,作为此次项目的优秀学员之一,她形容湘绣、鬅毛针对她来说有种“神奇的力量”,让她收获良多。培训期间,宋晓霞将以虎头为题材的作品拿回家绣制,看到快完成的作品,全家人震撼之余却不信宋晓霞能绣出这样精美的作品。
此时恰逢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宋晓霞索性将绣好的“老虎头”拿去参赛,没想到引得众人惊叹,一举拿下大赛银奖。而在她所任职的学校,数千名师生看了她的作品,不禁折服于鬅毛针技艺的精巧神奇,学校更是出资近60万,为她组建名师工作室。
与宋晓霞一样,广西的农青花,江西的傅爱香、石琪兰、张素玲等来自省外的学员,本身研习的绣种并非湘绣,这些来着五湖四海的工艺美术师们都被鬅毛针的魅力吸引,不远千里“跨绣种”学习技艺。
53岁的徐珊萍是参加本次项目最年长的学员,身为湖南省刺绣行业工艺美术大师、湘绣研究所工艺美术师的她,早已经验丰富、技艺纯熟。她说,数十年的湘绣生涯中,第一次有这样系统性学习鬅毛针技艺的机会,感觉非常幸运和值得,这次的学习让她在绣制动物毛发等方面开拓了新视野,细节的绣制水平更是得到了凝练和升华。
在清一色的“绣女”中,作为学员中唯一一位“绣哥”也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培养出的第一批“绣哥”,黄进煜表示,重回母校跟随恩师系统进修鬅毛针技艺,又有了更多新体悟,为他飞禽、狮虎的绣制大大增色。
与一般刺绣展不同的是,本次展出的百余幅作品,除鬅毛针刺绣外,还有不少是学员的油画、工笔花鸟习作。
据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研处龙军老师介绍,本项目从今年4月开始实施,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大师为首的刺绣工艺教师团队,指导鬅毛针技艺实践研修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砚祖、张夫也等学界艺术大咖作《刺绣的传承与创新》等系列专题讲座。
此外,学员赴苏绣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艺术场馆进行专业考察,学校还聘请校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授课,通过中外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刺绣艺术欣赏、油画及工笔花鸟绣稿创作等课程,实现学员技艺及审美能力的双重提升,本次展出的众多绘画作品,正是学员们数月的学习成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直致力于非遗传承创新工作,发挥社会辐射、文化传播阵地作用,承办包含湘绣、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内的两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学校在今年年初也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参与院校。
相关链接:鬅[péng]毛针
湘绣针法之一。主要用于绣虎、狮的毛。作法:使针成放射状撑开,撑开的一头用线较粗、较疏;另一头较密,并把线藏起。这样使人感到这种线就像直毛一样,一头长进肉里,一头浮了起来。绣成后,具有生动的质感。
来源:红网
作者:王佳琪 刘怡斌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