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茶陵:红色茶乡绽新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尚文 陈大勇 龙水源 编辑:康晓乔 2016-09-29 10:52:19
时刻新闻
—分享—

  云阳山上眺望,不断发展壮大的县城尽收眼底,生机勃发。

  拥有“最美县委大院”美誉的茶陵县县委大院。

  三大学士故里秩堂镇,历史的车轮“碾压”出浪漫和血性的一代代人。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

  碧水青山间的茶陵县东阳湖,滋养着昂扬向上的茶陵人。

  金秋时节,金灿灿的稻田与漂亮的新农村绘成一幅“大美茶陵”图。

  蓝天白云下的茶陵南站,让茶陵以更快的速度连接世界。

  生活条件好了,教育、医疗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茶陵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图为思源学校内小朋友在做课间操。

  经济开发区内,以贵派电器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蓬勃发展。

  文/图: 刘尚文 陈大勇 龙水源 黄娜丝 郑 翔 李 健 闫利鹏 谢望东 杨年荣

  湘赣之边,红色故郡,群峰绵亘,千山万壑。襟洣江而通三楚,控井冈而引罗霄。这里,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茶陵。

  茶陵,中华始祖龙踞之地,农耕文化的源头。“茶陵”因炎帝崩葬于“茶山之阴”而得名,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茶陵“红、古、绿”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名人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茶陵“农勤于耕,士勤于学”,历代进士127名。这里也是散文大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领军人物李东阳的故乡。云阳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古南岳”美誉,南宋古城是长江以南保存较好的宋代石头城,洮水水库有湖南“千岛湖”之称。曾任国民党主席的茶陵人谭延闿被称为“湘菜鼻祖”,茶陵也被称为湘菜发源地。该县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旅游强县、湖南省文明县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等多项荣誉。

  更值得一提的,茶陵是红色政权的摇篮,是毛泽东同志亲手缔造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诞生地。从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无数的茶陵人为国慷慨捐躯,前赴后继,5万茶陵子弟的鲜血染就了国旗上那片沉甸甸的红。在这片2500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25名共和国将军,可谓“将星璀璨”。

  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金戈铁马已渐渐成为历史的回声,而走入新世纪的茶陵人正以广阔的视野,灵动的思维,从容应对着这个新时代的挑战。历史的巨轮,扬帆前行,茶陵的脚步从未停滞在过去的荣光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茶陵县紧扣省委“四化两型”、“三量齐升”等战略部署,围绕“打造茶陵发展升级版,建成湘赣边界中心县”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全力“优环境、提效能、促升级”,发展“正能量”不断汇聚。全县上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创了经济稳步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局面。2015年在全省48个同类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核中排名第五。2011年至2015年,茶陵县GDP从101.7亿元增加到158.2亿元,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从7.31亿元增加到12.1亿元,年均增长17.9%。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茶陵以县城为中心,兴建工业、南站、河东、云阳、利民五个新区,拉开“一城五区”的城市框架。在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同时,投资数亿元建设洣水风光带。三条高速、两条铁路、一条国道、一条省道形成的“3211”交通框架融通湘赣闽、连贯湘桂粤,成为湘赣交通枢纽。

  随着各种项目的落地推进,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目标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漫步茶陵山水间,无不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徐霞客曾攀缘过的云阳山,如今已成险峻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川流不息的洣水江畔是迅速崛起的茶陵新城,城中高楼,拔地而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尚文 陈大勇 龙水源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