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低碳节能的路灯将城乡夜晚温情照亮、便捷的交通让异地的人们通畅相连、旖旎的沿江风光带蜿蜒进人们休闲生活的各处、各色污染尘霾逐渐远离大家的生活……
徜徉在三湘大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概念已逐步具象为天朗气清的碧水家园、温暖贴心的实事民生、蓬勃向上的新型产业未来。循环、可再生、低碳、绿色、和谐的生态元素,不仅让宜居城市越来越温馨,也让生态文明的前景信心可望。
自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长株潭城市群紧紧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这一发展理念,将“两型”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让全省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形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典型经验,还形成了一些卓有成效、影响长远的工作理念和推进机制;湖南的改革经验模式不断推向全国。
在全省生态文明暨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大会召开前,红网特策划此专题,以讲故事的形式,集中回顾和展示各市州、各部门、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可喜成绩和成功经验,既是对峥嵘过往的深情回望,亦是脚步笃定的铿锵出发。
相关链接:
【两型湖南】长沙率先全省启动餐厨油烟净化治理试点
【两型湖南】胡丙炎:用疯子精神打造“最美乡村”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懿 长沙报道
“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长沙市的这几个闪亮头衔,见证着两型社会建设的一路创新与成就。
2007年以来,长沙市认真落实国家改革试验总体要求,坚持两型综合配套改革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两位一体”,以率先建成“两型引领之市”为目标,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边干边试,在推进两型改革、迈向生态文明的路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两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劲引擎、吸引生产要素的重要平台、推进改革创新的有效载体、展现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人民群众共享的发展成果。
以国家改革试验为坐标 积极完善顶层设计
长沙以国家改革试验为坐标,积极完善顶层设计,不断实践规划革新,从发展全局把握两型社会建设脉动。高起点制定两型社会建设“路线图”,着眼国家战略勾画两型蓝图,制定“1+13”改革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规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最先确定“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高标准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两型理念指导完成《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修编,特别加入生态控制线规划,生态控制面积(含水面)2284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46%;高定位制订系列绿色规划,规划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圈,构建“一轴、两圈、八带、多廊”的生态景观体系;修订绿线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城市林业生态圈、绿地系统、绿道系统、社区公园等专项规划;围绕“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到达小区级公园”的目标,制定实施社区公园规划并建成80余个。
长沙以机制创新为抓手提升生态品质,强力实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创新农村环保自治机制“长沙模式”,推广节能环保市场化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垃圾处理社会参与机制。
长沙以降耗提效为重点深化资源节约,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探索推广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与制度,全面推行节能综合性管理和全覆盖服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出节约用材新举措。
长沙以两型引领为核心推动绿色转型,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两型引领、以“绿”贯之,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负荷,打造绿色、低碳、生态的两型之城。按照“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方针,紧扣环境整治修复、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处理、太阳能和节能路灯推广、节能建筑改造等环节,着力增强小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功能,重点建设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15个,创建全国重点镇10个、美丽宜居小镇2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全省美丽乡镇4个、两型示范城镇6个,一批各具特色的绿色城镇初现雏形。
“十二五”期间 长沙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
10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0%,增速在全国33个重点城市中居首。“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0.72%、30.28%、15.14%、7.82%,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
2007年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82.5%(旧标准)提高到94%(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由45%提高到96.9%,全市森林覆盖率由53.6%提高到54.8%。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
长沙市先后被评为全球绿色城市、中国可持续发展示范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9个区县(市)全部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来源:红网
作者:肖懿
编辑:王娉娉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