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铸币重镇桂阳发现炼锌遗址

来源:红网 作者:赵晶 王越东 编辑:康晓乔 2016-11-09 15:25:11
时刻新闻
—分享—

版权所有

11月8日,桂阳县正和镇官溪村的陡岭下遗址,坩埚大量可见。图/记者辜鹏博

  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 实习生 王越东 郴州报道

  11月8日,记者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今年7月至9月,该所联合北京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湖南省桂阳县境内的多处炼锌遗址展开专项调查,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桐木岭遗址、陡岭下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或将揭开古代炼锌术的神秘面纱。

  深山之中发现冶炼作坊

  桂阳城是一座由采矿、治铸而兴起的城市,它是唐代的铸币重镇,宋代的银冶基地。

  11月8日,记者来到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炉沙坪组的桐木岭遗址,一处“品”字形的冶炼基地已呈现眼前,包括三个功能单元,即一个焙烧功能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莫林恒推测,锌矿矿料先运输至焙烧区加工后分送至冶炼单元。这里存在1至3个冶炼作坊,每个冶炼作坊以槽形炉为主体,分布着搅拌坑、洗煤坑、沉淀坑、提炼灶、堆煤区、碎料区、环形护坎、柱洞等遗迹。附近有一处水体,当地居民称为“火烧湖”,冶炼基地可能在此取水。

  在冶炼区出土有一整套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收集器、铁盖、托垫、精炼锅等。在此处遗址,还采集到各种矿料样品,从矿石到焙烧后的矿料,再到粉碎后的矿渣。根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青花瓷器、钱币、坩埚,结合遗址的堆积厚度,初步推测遗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除了炼锌,此处遗址冶炼的还有铜、铅等,均为铸币原料。

  漫山遍野皆是坩埚

  《天工开物》中曾记载,明代炼锌使用“密封蒸馏法”。在桐木岭遗址,发现了大量用于炼锌的“特制反应罐”——坩埚。这些状如小型花瓶的坩埚是陶制的。“古人将锌矿料放入坩埚烧至沸腾,气化后冷凝,再将冷凝后的锌收集起来,提纯后再浇铸成锌锭。”莫林恒说。

  除了用来炼锌,坩埚还被“废物利用”。砌墙、搭台……遗址各种建筑构件都可以发现坩埚掺杂其中。

  在另一处年代大致在清中期至清末的冶炼遗址——位于桂阳县正和镇官溪村的陡岭下遗址,坩埚也大量可见。此处分布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可谓“漫天遍野”。

  在陡岭下遗址,还发现了一处双排冶炼炉,为全国首次发现。总长21米,每侧保存有24个环形冶炼炉,共48个对称分布。

  莫林恒介绍,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检测后,发现砷(As)含量可达30%以上,推断该冶炼台与砷的冶炼相关,应为炼制砒灰(As2O3)的冶炼台。

  专家建议

  可打造中国古代钱币生产展示馆

  有关专家推算出,桂阳康熙五十八年(1719)锌的产量约61万余斤,乾隆十一年(1746)锌的产量约125万斤(包括铅),乾隆五十年(1785)锌的产量为11余万斤。

  目前,桂阳冶炼遗址还有不少未解之谜。比如在“采矿、冶炼、铸币”的链条中,矿源在何处?铸币又是在何处?如此数量众多的坩埚,是由冶炼基地自己制造,还是有专门的制造基地?尚有待进一步的发现。

  在11月8日举行的桂阳矿冶遗址考古发掘专家座谈会上,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还建议,可进一步挖掘与展示,在桂阳打造中国古代钱币生产的展示馆。

  相关新闻

  古代青铜器铜源,桂阳可能占一席

  湖南是南方出土商代、西周早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湖南青铜界的铜源来自哪里,一直困扰学界。这次,有专家提出,作为湖南历史上最大、最重要铜矿产地的桂阳县,极有可能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铜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来源:红网

作者:赵晶 王越东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09/99865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