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龙溪革命根据地旧址群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谭孝红 编辑:胡冲 2016-11-14 17:00:09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龙溪革命根据地游览。

  资兴市龙溪乡(现已并入白廊镇)地处八面山西南,毗邻汝城、桂东二县,与其东北方向的井冈山遥遥相望。土地革命时期,崇山峻岭的龙溪构成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外围游击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井冈山的斗争》中特别地提到了“龙溪十二洞”,能被毛泽东同志亲自点名的地方,可见其对革命影响之大。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正是“龙溪十二洞”中的杨家坪革命根据地旧址。

  杨家坪保卫战

  我们自原龙溪乡的中塘村委会沿着砂石路北上十余里,大概距杨家坪自然村800米左右时时,大家可以感受到山势突然陡峭起来,两旁的大山高耸入云,人在低谷中有种被挤压之感,正是这种地形,造就了当年一场以少胜多、一弱制强的传奇战斗,那就是——杨家坪保卫战

  杨家坪村,因其藏于深山老林,便于隐蔽作战,成为当时龙溪游击区的中心所在地,资兴、汝城、桂东县委均设于此;自然,也成为国民党军征剿的对象。

  1928年6月的一天,国民党军300余人气势汹汹逼近杨家坪,可杨家坪队伍的一共才103号人,敌强我弱,加之枪支弹药也不足,怎么办呢?原桂东县委书记陈奇决定就地取材,利用险峻的地势开展一场“磊石战”。陈奇事先把队伍分成三小队,一小队砍树,锯成树筒子,然后横摆在山顶,用绳子捆住两端后系在旁边的树木上;二小队搬石头到山顶,同时在山谷入口处把原有的道路挖成深坑,再架上几根杉木做为过路桥;三队砍茅柴和竹子。一切准备就绪后,游击队带着当地的瑶族同胞们兵分两路,埋伏在两山峰处。敌人仗着精良武器,气势汹汹地来了,当他们走到桥边时,几个士兵有些犯疑,不敢前行,可为首的长官立刻骂道:“混蛋,那是当地百姓为防止野猪进村啃稻田禾苗和地里的红薯的。”于是毫不顾忌地进入了游击队的埋伏圈。陈奇见时机已成熟,便一声枪响,游击队立刻挥刀割绳,磊石头;顿时,山谷两边的树筒子、石头滚滚而下,还伴着鞭炮声、锣鼓声、喊杀声。敌人像被搅乱的马蜂窝,胡冲乱撞,哭爹喊娘,被砸得头破血流,折肢断腿,生不生死不死的,狼狈不堪。敌人见势头不对,赶紧撤退,可回头没走几步,却见前方的木桥已拆,无法前行,正不知所措时,对面梭梭子弹已经扫射而来,只好又回头往前跑,可是没跑多远,前方茅柴和竹子早已堵住了去路,还燃起了熊熊大火,插翅难飞。原来游击队早有准备,来了个前拆桥后火攻,前后包围,关门打狗。敌人叫苦不迭,无路可逃,惊恐万状。岂料两边山头的冲锋信号又响起,游击队从茅草里钻出来猛扑而下,枪、刀、鸟铳、梭镖一齐杀向敌人。杨家坪人自幼习武,个个武艺高强,加上游击队的训练有素,一齐杀得敌人呜呼哀哉,血流满地。最后,没死的大部分当了俘虏,仅三四十人逃出。

  这场磊石战,振奋人心,扬了游击区的威风,以致后来敌军久久不敢进入龙溪游击区。

  今天,我们来到山上,仍然可以看见一些战斗的痕迹;为此,我们也专门树碑“磊石战遗址”,以示纪念。

英雄树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杨家坪村走。

  当我们来到杨家坪的村口处时,发现这矗立着一棵近200年的古树,高30余米,树杆底部围径2.8米,树冠径约7米。古树苍劲挺拔,枝叶青翠,散发出勃勃生机。在杨家坪这类原始森林密集的地方,这样的古树并不少见。但这棵树却闪烁着独特的历史光芒,解放后,被资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英雄树”,并立碑公示。为什么把这棵树叫做“英雄树”呢?细细观察树身,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原来,这树身,小窟窿点点,如同蜂窝,是1928年国民党敌军来清剿杨家坪时留下来的弹孔,藏在杨家坪的游击队就是躲在这棵树下不断地迎击对面的敌人。可以想见,当年的这棵树为了保护游击队,慷慨迎敌,何等英勇,以致伤痕累累。今天,我们敬仰这棵英雄树,不妨向他行一个军礼!每年清明前夕,当地村民会自觉组织来到英雄树前祭奠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英雄树成为一处活生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近十年来,英雄树也吸引了不少文化界、教育界、摄影界、新闻界的学者和专家前来观瞻、摄影和采访。

“红军石”及湘南特委遗址

  我们继续参观下一个文物点。

  从杨家坪村口往右(东)跨过一架小木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300米左右,来到一小溪旁,可以看到一块长3米、宽2米、高1.5米的石头,上刻有“红军石”几字,繁体,隶书,每字25厘米见方,字迹已被风雨侵蚀,可以想象有些年月了。为什么在这深山老林中的石头会刻有字呢?又是谁刻下的呢?

  原来,距离石头几米远的前上方,就是1928年湘南特委遗址。遗址宽约10米,进深5米,分三间隔五间而建,中厅用木板挡成后厅,总面积仅约50平方米,夯墙体,小窗户,为当地单家独户之民宅,当时因躲战乱而空着,特委机关暂时住用。可以想象,这么窄小的房屋要住上一个小集体,是多么的艰苦。1928年8月,资兴、汝城、桂东县委均设于此,是井冈山外围的资兴雷连十二洞游击区指挥部,同时成立了中共湘南特委,杜修经任书记。特委领导了资兴、汝城、桂东、安仁等县及湘南游击大队的革命斗争,牵制了井冈山外围的国民党势力。后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将的唐天际就曾在此担任特委游击队队长。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湘南特委领导的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十余次战斗,消灭了敌人一些有生力量。10月,在一次敌人的围剿中,特委机关被包围,部队打散,后来相继由唐天际代理特委书记。特委旧址早在30年前因山体滑坡,两间小矮房被挤垮,基址已被覆盖。近些年,滑坡上长满了竹子,郁郁葱葱,仿佛是为了纪念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

  由于湘南特委的红军在此,他们经常在门前不远的那块“红军石”上谈论革命或者休息,对石头充满了感情,所以特刻上“红军石”几字。没想到,如今的“红军石”成为了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动人的革命故事载体。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谭孝红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4/99733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