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见证“东门龙井”的沧桑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黄烈银 编辑:夏君香 2016-11-14 16:08:53
时刻新闻
—分享—

各位游客朋友:

  你知道芷江古城有多少水井吗?

  你知道每口井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芷江置县开始,芷江在先秦时,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隶属武陵郡。今年已有2218年的历史了。宋代熙宁七年(1074),荆湖北路察访使、中书检正官章惇攻打懿州,平定田元猛地方势力后,宋神宗皇帝赵顼于四月十九日下诏:改懿州为沅州,始筑城墙、砌城门、修城楼,只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出入。

  嘉靖二十七年(1548)为镇压西南少数民族起义,在芷江设立湖广、云南、贵州、四川五省总督府15年。万历二十八年(1600)又在沅州设湖南巡抚,至清康熙三年(1664)迁长沙。此时有县府、知府、巡抚、总督府机构都云集在城墙内的城池中。那么市民要喝水、用水不方便,又怎么办呢?于是官府令市民以街道、院落为单位就地掘井取水,所以芷江城市就有300多口井了。

  在众多的水井中,今天解说“东门龙井”的故事。

  “东门龙井”距芷江古城东门400多米,现芷江东路的东门口小学处,与芷江机场毗邻,因该井在芷江城的东面,故得名“东门龙井”。

  相传这口井在唐代就茶杯粗一股清泉流出,过往行人都来饮水,久而久之好心人用锄头挖了井塘,并用石块砌成长方形水井,放了竹筒作水瓢方便饮水。

  宋代修了城墙以后,东门是官府和市民的必经之道。古代没有公路,一般乘船走水路,都在氵舞水河的西门码头上岸进城出入。陆路都为小道,方便官员骑马抬轿,在城东的大垅坪两路口“接官亭”等候迎送。进出东门之人员,经过龙井都要歇脚喝点甘甜之水。相传明代王阳明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的兵部主事,因这个皇帝是昏君和暴君,一切都听信大太监刘瑾的。民间流传“北京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的皇帝,一个站的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大臣们告发刘瑾有野心、图谋不轨,这个皇帝说“刘瑾想要天下,我给他不就完了吗?”导致谏言的官员200多人,被杀、被关、被贬。然而王阳明被贬贵州修文县,曾二次经过芷江,有一随员行到火烧铺时,身体不适、四肢无力、行走艰难,到东门龙井处休息喝水后,精神很爽,后被人传为神水,有药疗作用。

  “东门龙井”久而久之有人传出水口为“龙头”,雁塔寺(明万历十三年(1585)修建)为“龙尾”,芷江机场则为“龙身”。据资料显示:机场为小山丘,地质结构为沙砾岩堆积而成,属松散堆积层孔隙水,每平方公里0.64升/秒,渗水层较浅,水质特好,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由于该处风水很好,后来在井坎上修建了东岳庙,东岳庙修后,为祈祷平安的善男信女前来烧香叩拜者特多、特灵。奇怪的是井水不管怎么天干旱,这清泉也长流不断,特别是辛酉、壬戌、癸亥年(1921—1923)芷江大旱,并伴有瘟疫,全县受灾百姓约12万人,每天有尸体120具抬出东门龙井外不远处的“万人坑”掩埋。饿死、病死之人尸骨遍野。政府下令地主土豪开仓放粮,在东岳庙处用龙井水煮稀饭赈济灾民。饿死之人在飞机坪低洼地统一埋葬,后人统称为“万人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了忆苦思甜阶级教育的地点。

  民国十四年(1925),芷江豪绅李保臣是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的女婿,在“东门龙井”坎下,有一块风水宝地,因争风水宝地作坟山,同杨姓宗族人员发生纠纷,还动用了刀枪造成人员伤亡。

  民国十九年(1930)湖南独立六师师长陈渥与芷江城防团团长李国钧发生激战,炮轰李国钧的守城部队,百姓也死伤无数。加之陈渥不服湖南省主席何键调遣,何键派员乘飞机到芷江平息。故芷江机场又有先降飞机,后修机场之说。

  这是为什么呢?芷江机场原为小山丘土包,故明代清朝及民国初开辟有一大块训练军队的教场坪,也就是先有教场坪,后有飞机坪的说法。芷江历史名人陆军中将杨毓棻民国四年(1915)参加芷江团练局就在教场坪训练,后参加护法总司令张学济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护法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下令周边的沅陵、溆浦、辰溪、麻阳、新晃、会同等11个县的2万多民工,修建芷江机场。相传“东门龙井”的“龙尾”处建的雁塔寺也被拆毁,“龙身”有跑道,停机坪、指挥塔等各项设施占地4328亩,属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龙脉风水遭破坏,“龙身”和“龙尾”因此受伤。修机场时每100人中有一人专挑东门龙井水给民工喝,曾有民工编起顺口溜说:“抗战歼敌修机场。填石拉碾打土夯。天热龙井甘泉饮,修好机场卫芷江”。正因为龙井水起到生命之水的重要作用。机场修建按时竣工,保证了芷江机场500多架飞机起飞对日作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又在芷江缴械投降,洗涮了中国百年以来的耻辱。因此芷江成了胜利之城、和平之城。

  由于东门龙井处的东岳庙很灵验,许多信众烧香祈祷,保佑龙井之龙泉。芷江解放前夕民众在东岳庙烧香时引起周围杂草燃烧,遗憾的是龙井两旁尤如两把遮风雨、挡太阳大伞似的松柏,樟树被烧死。

  现在的“东门龙井”焕然一新,已分别用水泥修了饮用池、洗菜池、洗衣池,又整齐漂亮、干净卫生。据检测该处水质甘甜可口,含有人体不可缺少的硒、钠、铁、锌等微量元素,是市民饮用水源之一,也是见证芷江历史发展变迁文物之一。

  “东门龙井”,1000多年前是自然清澈见底的泉水,据地质专家科学解释,井口地势平缓,水源为机场地质结构缝隙之水渗透而形成。

  游客朋友:

  习近平主席说:“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这些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座。”色彩斑斓、奥妙传奇的历史文化瑰宝,赋予民族新鲜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将为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作为继承与传播者,我们有责任要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利用好。去揭开被岁月埋藏了的存在价值和利用价值,让它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一口小小的水井,有这么大的能量,一泓潺潺的清泉,有这么多的功能,蕴藏着这么多的历史,内涵着这么多的文化,传颂着这么多的故事,这就是文物的价值所在,这就是文物的解读诠释,这就是文化的内涵展现,这就是文化的精神追求。

  希望各位游客朋友,记住芷江这悠久的历史,记住芷江这些有趣的故事,希望芷江给各位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希望邀约更多的朋友观赏神奇美丽的芷江。

  作者简介:黄烈银,男,1948年12月生,芷江县人,大专文化,1964年参加空军部队,回地方工作后,曾在公安、检察、司法、乡镇等单位任职,授高级检察官衔。2009年在县检察院退休,后参加了全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省、市诗协理事、县侗学会理事、文学协会、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县龙津诗社社长、老年大学教师,有作品发表多篇。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黄烈银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4/99737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