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届湖南文物解读大赛】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采菱城遗址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何畔 编辑:胡冲 2016-11-14 14:51:50
时刻新闻
—分享—

采菱城遗址

  “楚王城上水云蒸,白马湖边旧采菱。两岸清歌摇画桨,凉天落日下渔罾。”湖面上风平浪静,像白色的素娟,正是菱角莲蓬收获的季节,水乡的姑娘们荡着莲舟,唱着菱歌,来到湖塘之上劳作,碧绿的衣裳没入菱湖深处,只闻见一阵笑语喧哗……在当地,不少人能吟咏的这首名曰《采菱曲》的曲子,而两千多余年前的采菱城繁华早已提前落幕。

  据清康熙《桃源县志·古迹》载:“采菱城,县东十五里,楚平王筑。”从现在的地标上看,古采菱城,又称黄楚城,位于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金鸡两村交界处,东临沅江,北近白洋河。采菱城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30米,东西宽410米,总面积498000平方米。残存有护城河、古城墙等,上个世纪80年代,采集到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陶片、绳纹筒瓦、绳纹陶鬲等文物,因其地位特殊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建采菱城的楚平王即公子弃疾,公元前528年即位,在位仅12年。在历史上可没有什么好的名声。“弃疾以乱立,嬖淫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特在文末抨击了楚灵王、楚平王父子昏庸腐朽,以为后世殷鉴之戒。而关于为什么修筑采菱城,则有不同的看法。一说为战国时期楚国所建的一座南方军事防御城址,来抵御外敌。当时日益强盛的楚国,在开疆拓域中,已越长江,涉洞庭,并向南扩展。大约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军由枝江﹑江陵一带渡江南下,经松滋﹑公安进入沅澧流域。雄师滚滚,旌旗猎猎,所到之处皆成楚土。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3年)左右,以采菱城为基地,溯沅水而上,“舟师伐濮”,直指五溪。一身霸气的楚平王执戈武陵,饮马沅江,欲图千秋霸业。他在采菱城停驻下来,擦刀磨剑,以便鏖兵西进。可惜他的战马还未荡平夜郎,奸臣费无忌的谗言,几乎葬送了帝国的梦想。一度荣耀天下的古城,只能默默回荡着江河日下的浩叹和遗恨……

  而另一说则明显香艳得多。楚平王昏庸腐朽,其中最为人们指责的也就是纳子妻”、“残害忠良”。他强行夺已经许配给太子建的秦国公主为王后,太子建则被调离京城,分封边关。更过分的是,进谏的忠臣伍奢、伍尚父子竟被诛族。当年正值青春妙龄的赢氏嫁给了比她父王还要大的老气横秋之翁,每日郁郁寡欢。奸臣 费无极见状献上一计:“王后天资国色,可身居重阙,难得一笑。臣得知江南有一方盛产莲菱之地,美女如云,何不在此建一行宫,借出水芙蓉之景,以示殊荣,博王后笑逐颜开之容?”于是一座采菱城拔地而起。碧水红菱,夜夜笙歌,这座享乐的行宫也见证了楚王国的土崩瓦解,归于寂静。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今的黄楚村跟任何一个南方的小村庄并无二致,已经很难找到两千多年前楚国的风致,曾经的宫墙城池变成了稻禾青青,远处横亘的高处即为城墙,疑为宫殿遗址的高台地,如今是村民的聚集居住地,而传说中的护城河,残存着一片荷塘。如今,塘上仍然有莲,只是城池已不复在。虽然象征帝制王权的古城墙已无迹可寻,但在城址西边的墓葬区,先后又挖掘出春秋至西汉古墓一百余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多为一棺一椁,部分墓葬葬具腐朽严重。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青铜器、漆木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陶器多为泥质灰陶或黑陶,有少量彩绘陶,铜器均为兵器,器型有剑、矛和戈三种。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初步判断,墓群年代从战国延续至西汉早期。从墓群所在位置和年代判断,它与采菱城关系密切,应是当时采菱城内居民的埋葬区,部分墓中出土了兵器,其墓主人身份应是将军或士兵。

  公元前506年,吴军破郢之后,伍子胥掘其墓鞭尸,一个君王在历史上留下如此耻辱一页者,大约只有楚平王。而在逝去的古城里,这些历史的尘埃早已随风散去,激流荡涤了腐朽的堆砌,千年以后,人们发现的古迹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并随着时光归还了古老与自然。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何畔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14/9974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