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林伯渠故居景区参观、指导工作。我是故居讲解员**,今天由我为各位进行讲解,请跟我往前走。
林伯渠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您将亲身感悟国宝级文物的神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南省首批红色旅游景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青山绿水会让您心旷神怡,这里的田园牧歌会使您流连忘返。
为了让您在参观中不会感到寂寞疲劳,我还将为大家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好多优美动听的传说与故事。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开始今天美好愉快的参观旅程。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我们现在是在林伯渠故居景区园林休闲广场。我们举目四望,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油茶林一定会迅速褪去您的旅途疲劳。现在,我就说眼前这口看似平凡的堰塘吧!她会让您倦意顿消,全身轻松。为什么哩?前面的这座小山头叫前头山,过去,山那边的人去县城翻过这座山头时就已经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们就到这小堰塘边捧水洗一把脸,顿时全身清爽。后来有一个人急于赶路,来不及洗脸,就朝他望了一下,居然也清爽了。到后来,大家都学他,下山后望一眼就走了。就这样,这个小堰塘就得了一个“舒目塘”的美名。只要望一眼就舒服了。请大家体验一下吧!
我们踏着的宽敞的台阶,在龙柏的簇拥下与林伯渠铜像广场紧紧相连。阶梯75级,寓意林伯渠75年光辉的一生。林伯渠铜像广场就建在我们前方的山头上。整个广场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
近年来,临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伯渠故居景区建设,在省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标准制定了维修保护建设规划,先后投入资金达800余万元,建成并完善了景区内相关设施配套,现正在向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迈进。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纪念活动平台。
平台四周松柏环绕、气氛庄严肃穆。让我们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瞻仰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开国大典的主持人林伯渠同志。缅怀他一生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现在我们看到的广场为圆弧造型,在方正厚实的基座上矗立着林伯渠阔步向前的铜像,蕴涵林伯渠“彻底革命、永远向前”的人生。铜像后面花池中八块躺卧的花岗岩无字碑,寓意林伯渠在新中国成立时位列领袖第八的高位和八位子女。同时,还有代表林伯渠同志生前战斗过的红都瑞金、圣地延安的土壤在此陪伴林伯渠同志骨灰。(在瑞金与范乐春生的儿子林苏生和在延安与李俊生的儿子林用三,百年之后不回来伴他父亲,去陪伴他们各自的母亲)
2013年4月2日,经中央批准,林伯渠同志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回老家,这一天,中央有关部门及省、市、县的领导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安放仪式。从此,林伯渠同志就在这里安息,家乡的青山绿水将陪伴他千古永存。(往林伯渠小道)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用卵石铺成的小道叫林伯渠小道。过去,这条小道是一条只有两尺来宽的土路。和所有山道一样,蜿蜒曲折、狭窄崎岖。林伯渠十六岁那年,就是沿着这条小道登上前头山,迈向远方,踏上了革命的风雨征程。这座山名叫前山,山虽不高,但灵气十足。1901年5月的一天,15岁的林伯渠送堂兄林修梅去参加州试,登上山顶,林修梅说:只有站在这山顶上又翻过去才有光明的前途。林伯渠当即说:那就把这山叫“前途山”。后来,两个字的“前山”就慢慢地叫成了三个字的“前途山”。
在这条小道上,沿路竖立了5块林伯渠诗词碑刻。林伯渠出身于书香门第,酷爱读书,喜欢写诗,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著名诗人之一,他是当时闻名党内的五老诗社成员。他一生写诗千余首。毛泽东称赞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他的诗通俗隽永、意境深邃。这五首诗作分别选自于他人生中的各个重要历史段,每一首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思想性。
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他在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建国十周年前夕写的这首诗。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中国十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伟业喜承十月先/纷飞相续十年间/共昭日月放光彩/竞扫秽瑕换旧天/。
尽管此时诗人已是年过七十的老人,但诗人是一位彻底的革命者,革命者永远年轻,他豪情满怀,壮志未酬,他接着写道:
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诗言志!这是何等的气派与胸怀。
此时的诗人已经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更加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人;
波涛万顷望无极/稳掌南针总向前。
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往前走,这是林伯渠在1948年3月26日全中国解放前夕写的一首诗。1947年4月22日,蒋介石调动十几万大军向延安进犯,为诱敌深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一年以后的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就在一月前的3月18日,林伯渠专程送毛泽东、周恩来等离开陕北,前往河北。毛泽东在临走前和他就各项工作做了长时间的交谈。此时,全国解放大局已定、胜券在握。林伯渠心潮澎湃,夜不能寐,遂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充满哲理的诗篇。诗人最后写道:会看三月桃花浪/管领春风防自范。一生沉稳的林伯渠,总是在胜利面前警醒自己,切勿春风得意,忘乎所以。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在这条小道上,我们还竖立了两座古典式的亭子。一座叫“修身亭”,一座叫“治世亭”。林伯渠的父亲、祖父等一批林氏先贤都是身着土布,心怀天下立志高远的楷模,林伯渠从小读的是四书五经,因此,修身治世的儒家文化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而使他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淡泊清廉的传统美德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今天我们建立这两座亭子,就是希望当今人们和后辈们从中得到启示与教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美丽中国梦奉献我们的力量。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我们眼前看到的是第三块碑刻。这块碑上刻的是林伯渠在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后写的:
一年胜利达吴起/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长征中的艰难困苦丝毫没有动摇和磨灭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执着于他的革命事业。他接着写道: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岐。
诗人在这里充分表达出他对毛泽东同志的高度信任,对革命成功抱有必胜信心。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右边这条路通往对面山嘴上的林家墓园。墓园面积达10余亩,那里安葬着林老的祖辈和他的夫人、子女等数十位亲人。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这是第四块碑刻。是林伯渠在1918年春护法战争中,郴州至蘅阳的途中写的。1917年10月,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此时,林伯渠正在战火纷飞的湘南参加护法战争,奔走于衡阳、零陵、广州之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不断遭受挫折而伤透脑筋,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让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此时的林伯渠是一位刚过30岁的青年,全身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对失败和挫折不屑一顾,他憧憬着中国革命美好的未来。他满怀激情地写道:待到百花齐放日/与君携手共芳辰。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这是第五块碑刻。是林伯渠1906年游长沙岳麓山爱晚亭后所作。林伯渠1904年东度
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反对日本政府的干涉,1906年秋,林伯渠毅然回国,到长沙参加革命活动。此时的林伯渠虽然只是一位年仅20岁、风华正茂的学生,但他已经是反帝反封建队伍中的一员。他站在爱晚亭,透过眼前万山红遍的枫叶,他看到的是旧中国满目疮痍,听到的是黎民百姓苦难呻吟。他百感交集,心忧天下,以南朝文坛宗师兰成自况。他在问苍茫大地,哪一天能让这万里河山铺满锦绣。
下面我为大家全文朗诵这首充满了无限家国情怀的诗作【游爱晚亭】
到处枫林压酒痕/十分景色赛天荪/千山洒遍杜鹃血/一缕难招帝子魂/欲把神州回锦绣/频将泪雨洗乾坤/籣成亦有关河感/愁看江南老树村。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现在,我们马上要参观的是生养了林伯渠同志的故居。请大家看,故居座东朝西,后面有山,山上树木葱茏;前面有水,水有堰塘两口。上面的叫上浮堰,下面的叫下浮堰。整个故居完全是按照湘北民居风水学选址修建的。请大家往西南方向看,有五个山嘴同时伸向故居,一个山嘴一条龙,风水学上称之为“五龙捧神”。据说,像这样的地理形态,几十万平方公里难找一处。还有风水先生说:前后两条大山嘴就像两条臂膀将林家大屋抱在怀里,是活灵活现地“双龙抱珠”。正所谓,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故居有两个名字:一是林家大屋。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林伯渠曾祖父林长槐任四川邻水县县令时所修。之所以叫他林家大屋,是因为这里人丁兴旺。林伯渠的祖父就有四弟兄,到林伯渠这一代已经发展到近30人,还有他们的子女多达40余人,他们大部分都曾在这里居住过,房子也越修越多。房屋四周古树参天,竹林环绕,还有很多果树,如枣树、枇杷、柚子,还有两兜很大的桂花树,一年四季,花果飘香, 风景优美。1942年,林伯渠在延安时思念家乡,曾写过一首《梦返故乡》,他在诗中描述老家环境的美丽:“百花如锦拂檐墙”。故居右边原来有一栋与现在相同的建筑,就是林伯渠堂兄林修梅将军的故居,因文革被毁。右边山墙那边还保留有一堵原来林修梅家的山墙。故居还有一个优美且具有诗意的名字——凉水井。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真实的故事。过去,在下浮堰左上角有一口水井,水质好、水量大从不干涸,不仅供林家大屋饮水用,还可灌溉下面上百亩农田。远近几十里闻名,因此得名“凉水井”。虽然近些年来,大气坏境等多方面因素,井水虽小了,但一直未枯竭。
下面请大家看这一株苍劲茂盛的古柏。它稳稳地立在这里已经700多年。据林氏族谱记载,此柏树系林氏二世祖林春牌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时从前山上移栽而来。它见证了林氏家族22代的世事沧桑,它陪伴了林伯渠度过了少年时代。
林伯渠六七岁的时候,体弱多病。父母怕他长大成人后,难当大任,便和私塾先生制订一套强身健体的方法:每天清晨教他打一套太极拳热身,然后三上三下练习攀爬柏树。林伯渠坚持8年多从不间断,到16岁考上常德西路师范时。他已经是一位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热血青年。以致在后来的革命道路上,无论是在东瀛岛国,还是在雪域高原;无论是在长征路上,还是在艰苦的陕甘宁边区,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精力和永不落伍的毅力。因此,对于这兜至今枝繁叶茂巍然凛立的古树,老百姓说应该称它为“功勋树”,因为它为共和国元勋的成长作出了贡献。又说这棵树伟岸英俊,有大将风度,应该称为“将军树”。
总之,它是一兜令我们敬仰和珍惜的古树。
现在我们来参观林伯渠故居。1986年为了隆重纪念林伯渠诞辰100周年,临澧县委、县政府在原旧居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请大家抬头看,“林伯渠同志故居”匾牌系邓小平于1985年亲笔题写。现在,请各位跟我进入故居,整座故居为砖木结构,四周台阶为青石砌筑,上下三进,分上堂屋、中堂屋、下堂屋,三个堂屋之间设有两个天井,共有正房14间、杂屋5间,建筑面积857平方米。1886年3月20日,林伯渠就诞生在这栋房子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栋典型的明清建筑虽没有假山和花园,但他布局合理,简洁实用,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透视出房主人朴实淡泊的人生品格。
岁月如流水,人去楼空。林伯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的子女、亲人都陆续跟随他奔赴上海、延安等地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后,旧居也就作为革命文物保护下来。1986年临澧县委县政府成立林伯渠故居纪念馆,设有五个展室。
(进故居)这是下堂屋,左右两侧介绍了林伯渠的生平简介和业绩。
请随我到第一展厅,这间房子原是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办私塾的地方,林鸿仪林伯渠在这里启蒙学习。16岁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德西路师范(现在的常德市一中),在那里读书不到一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学校选送到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以后的近二十年中,他跟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反清护法斗争。1907年,林伯渠从日本回国后,担任吉林劝学宣讲所办理。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希望,1920年经李大钊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小组,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新的历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他的堂兄林修梅。林修梅长林伯渠6岁,曾留学日本,后跟随孙中山一直领军打仗,曾任湘西靖国军总司令(时贺龙被林委任为第三梯团团长)。孙中山极为赏识林修梅军事指挥才能,1920年委任他为元帅府代理参军长,并称赞:“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将来必大有作为”。但不幸的是,林修梅在1921年10月因牙疾突发误入庸医,以至感染败血症不幸英年早逝。孙中山非常悲痛,颁布大总统令,追认林修梅为陆军上将。为其举行国葬,厚葬于长沙岳麓山。为了纪念这位家乡骄子,1951年,家乡人民将原“赵家乡”更名为“修梅乡”,现为“修梅镇”。
请大家随我到第二展室,这是林伯渠伯父的住房。林伯渠的伯父名林承训,和林伯渠的父亲一样,也是当时全县很有名气的秀才,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先生。他育有三子。其子孙10多人都跟随林伯渠去了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这一展室介绍林伯渠参加南昌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部分照片。林伯渠曾担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林伯渠毅然退出国民党中央,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担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务委员会主席,协助周恩来进行了大量的起义工作。(停顿)
林伯渠早年留学日本,研读财政学、经济学、统计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回国之后,1933年他担任苏区国民经济部长兼财政部长,并开始了漫长的红色理财,在苏区,他制定了详细的经济建设方案。这是长征途中林老所用过的马灯,长征时期林伯渠已年过半百,他担任红军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负责筹粮筹款,在那时他有三样东西是不离身的。第一是这个马灯,第二是手上的这根拐杖,第三就是马背上的笆篓,这笆篓里装满了财务账本和账款,称为“马背上的银行”。
各位领导,这中堂屋横梁上高悬着一块堂匾:“诗礼传家”,不用说林伯渠的家庭是书香门第。在堂匾下面铁划银钩将一幅对联分挂两侧:
上联:故老说宋玉屈原自六经以来骚坛嗣响;
下联:大江历岷山沱水挟九澧同去学海朝宗。
这幅对联是林伯渠的曾祖父林长槐和清同治年间著名的临澧籍诗人黄道让合撰,由著名学者何绍基书写。上联为黄道让所出,意指安福临澧楚文化源远流长,自六经以后,中国的诗辞歌赋独盛于楚。被尊称为中国文学之祖的屈原宋玉,他们共同创作出《楚辞》,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屈原曾游历澧水一带,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而宋玉则在临澧写下《九辩》《招魂》等十多篇经典辞赋,最后终老临澧。屈宋遗风影响着一代代文人学子,包括林氏子孙。
下联则是林长槐所对,将长江、岷山、沱江、澧水与洞庭湖联系起来,告诫子孙后代诗礼传家,学海无涯。林家后代禀承家训,刻苦自勉,一个个卓有成就,为学者为人师表,深受人民尊崇。
林伯渠弟兄五人,除二弟年幼夭折外,大弟林祖矩,湖南铁路学院毕业后,跟随林伯渠、林修梅参加民主主义革命运动。曾任红色苏区江西南浔铁路局局长。三弟林祖烈,留学法国朗西大学,青年时代积极参加国家救亡运动,因其聪颖过人学识高超,被曾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大员程潜招为女婿。大革命时期,曾任九江外交专员、九江海关总督。还在1927年7月9日共产党召开的南昌起义庐山准备会议上,担任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的翻译。五弟林祖渊留学法国刚伦大学,回国后同样跟着林伯渠参加革命活动。他们的子女几乎全部都跟随伯父林伯渠,陆续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请大家随我到第三展室,这里介绍了林老窑洞岁月13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全国革命的大本营设在延安。1937年,成立了以林伯渠为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由于当时边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歉收,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林老在边区实行“三三制”民主选举,出台惩治贪污条例,颁布了《边区施政纲领》,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向党中央汇报,获得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这是毛泽东写给他的回信。为表彰他的卓越成绩,学习他的革命品德,在他六十虚岁时,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祝寿活动,在祝词中热情的写道:你的生日,将是中国人民最欢喜的一天。
这间小房子是林伯渠的原配夫人伍崇贤女士的住房。伍崇贤女士是江苏南京人,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女性。她为林老生了四女一男,在林伯渠离开故土走上革命道路的几十年间,她一直守护在凉水井,并把几个孩子抚养成人,送他们跟随父亲参加革命。她还介绍二十多名进步青年和亲友,奔赴延安革命圣地。与此同时,她还坚持在临澧女校教书多年,也曾因丈夫需要,短时间奔赴长沙、上海等地帮助掩护革命同志和整理文件。解放后一直居住临澧。1972年病逝。伍崇贤女士为了支持林伯渠的革命事业奉献出她的一生。她的的贤良美德赢得了邻里乡亲的良好口碑和极大尊重。尤其是影响了林氏家族的几代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和妻子。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林伯渠父母亲的住房。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教育家,多年任澧州书院、道水书院山长,曾在国子监执教,培养出像林伯渠、林修梅、蒋翎武等一批栋梁之材。林伯渠的母亲李氏相夫教子,是一位勤劳、勇敢、善良的农家妇女,1920年春病逝于此,林伯渠曾回家为母亲办理过丧事。
现在我们来到上堂屋,请大家看这方梁上“九牧世第”的匾牌。“九牧”是说林氏家族先祖林披养育九子,由于其家风纯正,教子有方,九子长大后都做了州刺史(现在的地级市长),兄弟九人人人为官清正廉洁,倍受百姓拥戴。林氏家族引为骄傲,尊称为“林氏九牧”。此匾牌是林伯渠尊祖父林长槐当年任四川邻水县县令时所立,他是在告诫自己和子孙:日后若有人在朝庭为官,须承“林氏九牧”遗风。林长槐率先垂范,他开库放粮,拯救饥民,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体察民情,公断冤狱,爱民如子,从不接受贿赂。调任时,全县百姓夹道欢送。县城内一位学者送给他一幅楹联。
上联是:
尔室有青天 只此一片冰心 夜夜焚香盟上帝。
下联是:
群黎皆赤子 惟余满腔热血 时时洒泪到吾民。
这是对林长槐忠君爱国丹心为民的高度评价。
现在我们来参观第四展室,这里原来是林伯渠的书房。 1949年10月,林伯渠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0月1日主持了隆重的开国大典。1954年起,他连任第一第二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并倡导“把定期下去视察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作为调查研究的一种制度,随后他先后到了湖南,广东,上海,内蒙等地视察调研,并写下:“脚踏实地,事实求是”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关心群众疾苦。1955年,他回到了阔别近40年的家乡临澧,了解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现在我们来到第五展室,这里原是林伯渠的父亲林鸿仪先生的书房。这个展室主要展示了林老逝世后的国家纪念活动。1960年5月29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因心脏病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为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家,党中央在北京为他举行了万人公祭活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陈毅亲自守灵,国家主席刘少奇敬献了花篮。在追悼会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追悼词,高度评价了林伯渠光辉的一生。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参观完故居,请大家放松一下,跟随我一同去欣赏故居前坪的田园风光。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片有两百余亩的农田,像一个小平原,使得林家大屋前无遮拦、视野开阔,这片农田原称“九畹园”。他是让林伯渠魂牵梦绕的地方。 1942年,林伯渠在任边区政府主席期间,曾作诗《静夜南关展望》,其中“我欲乘风叩九畹,澧兰沅芷总欣然”之句,充分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对小时候经常跟着父辈在田里劳作的倾心怀念。
在田野北面,有一条小溪沿着对面山脚蜿蜒逶迤。流水潺潺,长年不断。这条小溪的流淌使这个小山村风水犹存,丰年不败。这条小溪也是当年林伯渠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捉鱼摸虾的地方。
这条小溪有一个神奇的名字,叫“卧龙溪”。相传,光绪六年正月的一天,一云游道人慕名来到九畹园,见园中小溪水质清彻,便溯溪而上,至一浅滩处,水声哗哗中见溪中水底有一粗如水桶、长约两丈之物,呈乌黑颜色,似在游动,身上似有鳞,更有甚者,头前有一大嘴,有水从嘴中不断喷涌。道人惊愕道:此溪中何来乌龙?便口念法语,定睛细看,水底全是青岩,游动之物乃是岩石隆起部分在溪水流动之时造成的幻觉,那嘴中喷涌的水乃是在几丈远处,有一股水从岩壑中流入,那岩壑直通这龙嘴,水便喷出。道人虽觉此景象乃为自然巧合,但总感到此事藏有蹊跷玄妙,便问一村民,此溪何名?村民答道:没有名字。道人说:今后就叫“卧龙溪”吧!说吧飘然而去。“卧龙溪”便从此得名。老人们说:就在那天的晚饭时分,随着哇哇一声啼哭,林修梅在林家大屋来到了人间。也就是从那一年起,凉水井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老人们说:这“卧龙溪”真是有一条龙脉,本来早就该出世。早在光绪之前的乾隆年间,因这里有一条官道,圣上南巡至此,见这里层峦叠翠、稻菽飘香,男耕女织,一派安泰景象。便下轿来至小溪游玩,站在溪上一红石拱桥上,霎时只见溪中聚集上百条红鲤鱼翻浪欢跃,乾隆顿觉此乃鸿运之兆,于是诗兴大发,遂曰:“此溪只应天上有,红桥高卧太平居”。为颂扬乾隆高位至尊,赐此佳句,百姓便称这座桥为“高高桥”。此桥已历经500余年,至今完好无损。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今天,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九畹园”已经成为“现代化农村示范基地”,“国家小农水重点建设项目区”。高耸的铁塔、平坦的水泥路、两岸杨柳依依的小溪、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楼、规整的稻田、在田里跑动的插秧机、收割机、村民们欢乐的笑脸-----,他们让“九畹园”更加传奇。如果喜欢舞文弄墨的乾隆还在世的话,到此一游,不知他会要怎样大发他的诗兴。
我还要高兴地告诉大家,今天的“九畹园”已经成为林伯渠故居景区的一部分,他还将不断续写新的传奇。我相信。到那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林伯渠老人家如果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来到游客接待中心前)
各位(领导、来宾、同学、朋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解到这里,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观光旅游。谢谢大家!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严清涛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