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溪坪村老人孙运秀正在收拾再生稻
扶贫投资修建的鱼坝和开发的冬桃基地
红网沅陵县分站记者 邓永松报道
初冬的茶溪坪村,暖阳如春。村民孙运秀正在收割再生稻,虽然86岁,但手脚一点不输儿媳,“没打农药,没施化肥,一亩多收100多斤大米,现在日子好过,吃饭还讲究生态米!”
早年前,这里的生活是另一番景象。“大街(沟)进,小街(沟)出,张霸市,杨柳湖。”这段顺口溜是茶溪坪人当年在外追女人时编的谎话,张霸市、杨柳湖是地名,村里无街无市也无湖,进出走山沟,穷得叮当响。
2015年,茶溪坪村与怀化市建设局结成扶贫对子,两年时间,这个只有9个组232户800多人口的穷村,悄然发生变化。
结对结亲还结心
11月16日,市建设局几十号干部职工坐车4个多小时来到茶溪坪村,这是他们第4次走“亲戚”,“走得越勤,心贴得越紧!”村支书邓必清介绍,全村71个贫困户、13个五保户,现在户户有人结对帮扶。
村民李良友以前脱贫致富无门道,靠打短工养家糊口,去年市建设局干部吴战与他结成扶贫对子,不仅帮他解决生活困难,而且经常和驻村扶贫队长杨世贵上门帮他出赚钱主意。
李良友所在的陈家滩乡是沅陵五强溪库区内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每年千万斤商品鱼销往市场,由于没有加冰设施,鱼商为保活鱼上市,每次驱车几十公里到常德,极不方便。
从走访交谈中得知这条信息,吴战、杨世贵叫李良友抓住这个商机,就地添置一套加冰设施,并出面帮他争取5万元贷款解决缺口资金,去年7月开始营运,到今年底收入可达14万元。
在茶溪坪村,结对帮扶不是一时之事,在市设计院副院长舒云眼里,需长久关注,助学成为他进村结对的“私心”。
这两天,村主任邹仁清终于把他交办寻找助学对象的事办妥了。受助的孩子名叫邓超兰,上初一,母亲长年多病,父亲在外打工,家里特别贫困。
“舒云昨天和我通电话说,等孩子这周放学回村,就在电话里'认亲',把这学期交的学费、用的生活费全部打到帐上,帮孩子直到大学毕业!”
扶贫扶业扶长远
茶溪坪村离库区远,村民养鱼不方便,山上木材少,种田没劳力,挣钱唯一靠外出打工。
“难在找发展产业突破口!”面对当初现状,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杨世贵有些始料未及,局里领导交待他:“有资源要上,没资源也要上,扶贫扶业才能扶长远!”
回到村里,杨世贵会同村“两委”干部入户走访,征求意见,最后敲定“溪边筑坝养鱼,山上开荒种桃”产业扶贫方案。
到目前为止,市建设局筹资210万元,完成了80%鱼坝工程,明年可以投入使用。200亩冬桃基地整地结束,今年12月底前全部栽上苗子。
“两个产业捆绑71个贫困户,采取扶贫资金入股分红方式,受益后,预估每户每年至少两千元以上!”村支书邓必清对脱贫充满信心。
11月16日,村“两委”干部趁着局领导走访贫困户机会,一起商议鱼坝建起后由谁经营和桃园后期管护资金要不要发动融资的事情。
按照大家意见,创办产业平台不仅要解决扶贫资金集中使用长期受益问题,更要考虑吸纳贫困户参与产业,从中提高致富技能,解放扶贫观念,增强造血功能。为此,村里决定成立产业合作社,由全体村民共同经营养鱼和培管桃园。
秀房秀灯秀快活
走进今天的茶溪坪村,随处可以看到修建漂亮的小砖房,庭台小院,花木葱茏。
贫困户邓音中站在房前,深有感触地说:“当年茶溪坪人在外吹牛'风扫地,月点灯,千根柱头起楼门'的顺口溜已经成为现实!”
昔日穷村,为何两年内冒出这么多新房?贫困户邓建华心直口快:“还不是沾光市建设局扶贫!”
去年,茶溪坪村实施村容村貌整改工程,鼓励村民新建房屋,市建设局利用部门优势,优先保障改造资金政策,年底23户村民住进新居,每户补助资金1万元。
“建房数比先前翻了近10倍,今年又有16户报计划。大龙组19户贫困户明年准备搬下山,统一建新房!”杨世贵告诉记者,配套村民建房,局里筹资28万元,安装了60盏路灯,如今全村亮堂堂。
茶溪坪老村部破旧不堪,市建设局整合40万元资金,重修村办公楼,今年建成,计划把村卫生室移入,方便村民就医,开放村图书室,开辟村民活动场地,添置健身、音响器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感谢党恩好处多,茶溪坪人把贫脱。产业增收有靠山,秀房秀灯秀快活!”这两年变化,邓音中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扶贫单位干部来村里,他随兴唱出这首自编山歌。
来源:红网
作者:邓永松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