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晃坝上村三招确保脱贫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钟仁君 编辑:陈佳婕 2016-11-19 11:07:34
时刻新闻
—分享—

  易地扶贫搬迁后怎么办——

  新晃坝上村三招确保脱贫

  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钟仁君

  喝拦门酒,听坐夜歌,尝合拢宴,宿侗家木楼,购手织布,观鼓楼、风雨桥等侗乡美景……11月17日,新晃侗族自治县鱼市镇坝上村人头攒动,来自四川成都、贵州贵阳等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坝上村党支部书记姚松志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易地扶贫搬迁后,赚钱的门路多了。

  据了解,坝上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92户356人,其中4个组78户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腰,山路陡峭,缺乏水源。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从2011年开始,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山上陆续搬下62户312人,集中安置在村部所在地。

  5年来,在扶贫后盾单位县人社局支持下,采取劳务输出、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3条举措,确保搬迁户稳得住、能发展、脱贫快。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实现整村脱贫。今年,被评为全省脱贫致富示范村。

  技能培训,推进劳务输出

  “谢谢县人社局的培训和推荐。我现在马来西亚管理胡椒园,月工资有1万多元,年底还有分红。”11月17日,坝上村村民廖秀军给县人社局发来视频致谢。

  县人社局根据摸底掌握的搬迁群众劳动力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10余项精准技能培训。同时,推荐搬迁村民到沿海城市和当地工业集中区务工,变盲目打工为有序就业。并多渠道开发护林员、公路管理员、治安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

  据统计,目前已组织168名搬迁群众参加精准培训,其中155人实现转移就业,每户至少1人外出务工,月人均劳务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产业上山,发展特色种养

  走进坝上村夜郎青蔬菜合作社大头酸菜加工厂,一群村民正在给制作好的酸菜打包。村民吴从中告诉记者,合作社的“夜郎青”大头酸菜年产量达到40余吨,远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供不应求。

  “农户下山,产业上山。”姚松志说,村里引导村民利用山地,发展特色种养增收。

  村里根据高寒山区的实际,确定了发展西瓜、大头菜、紫玉淮山、坝上土鸡、新晃黄牛等5大产业,制定了奖补措施予以扶持,并成立了夜郎青蔬菜合作社,发动村民对原有荒山荒坡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发展瓜菜种植,收益分红。村里所产高山西瓜“晏坝红”远近闻名。村民吴从灿说,今年他卖西瓜的收入有1万元。

  吃山水饭,兴起乡村旅游

  在坝上村村部,一块“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牌子格外醒目。该村各种历史遗迹、自然风貌、民族特色保存较好,且离县城及贵州大龙开发区只有半小时路程。因此,县人社局和坝上村决定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扶贫项目来抓。村民们把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侗族风雨桥、鼓楼、千年石拱桥等建筑进行整修,把闹年锣、斗画眉等习俗活动开展起来,推出了侗家生活体验游。人气带来财气,搬迁群众种植的西瓜、大头菜与喂养的土鸡不出家门就找到销路。

  坝上村还成立了新晃山海开发有限公司,实行能人引领(公司+农户)、自主开发(合作社+农户)以及项目带动等模式,让搬迁群众的农产品实现产销一体化,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同时,将财政扶贫资金、搬迁户新建木楼入股公司分红,增加了搬迁户的固定收入。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黄巍 钟仁君

编辑:陈佳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