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宇晨 俄罗斯圣彼得堡报道
读历史,不可能错过曾经强大到所向披靡的沙俄帝国。而提到沙俄帝国,肯定会听到一个名字——“彼得大帝”。
想知道彼得一世为何一直被俄罗斯人尊崇,为何被称为“彼得大帝”,到圣彼得堡就能找到答案。
圣彼得堡是彼得一生心血的最佳诠释。这座不那么俄罗斯的城市,却是俄罗斯强国梦的最佳见证。
1721年加冕时,彼得接手的是一个贫困落后,被西欧视为蛮夷的小国。但雄心壮志的彼得,随即开始一系列革新,为这个东欧国家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使俄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在圣彼得堡,原本弱小的民族选择了走向波罗的海,走向欧洲,走向强大的道路。
1703年,俄军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然后在涅瓦河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
1712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21年,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
在300多年后的圣彼得堡,空气中充斥的仍是彼得的雄心。
彼得的梦想,彼得的光荣,通过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延续,浸透了俄罗斯人的灵魂。
理解300年来沙俄帝国的梦想,就能理解这座城市的自豪感。
无砖不雕的城市细节
庞大的城市,庞大的街道,庞大的建筑群,但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细节。
所有的建筑都充斥着细节,“无砖不雕,无木不刻”。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的核心区,从涅瓦河边向外辐射,包括冬宫、圣以撒大教堂等,都是圣彼得堡的经典地标。
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都喜欢因某一地一处人文景观获评世界文化遗产而骄傲自满,那么圣彼得堡完全有理由嗤之以鼻,因为它整座城都是文化遗产。
更让人心悦诚服的是,在三百多年前,就规划和建造出了至今都能视若经典,无需改变,无需向任何人看齐的城市建筑格局。
冬宫——沙俄帝国时期的皇宫,目前是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又名埃尔米塔日国家博物馆。它是一个花上一整天都会觉得意犹未尽的地方。
冬宫的核心区域,收藏了大量世界级名画。达芬奇留存于世的几件真迹中,有2幅珍藏于冬宫。
第一幅《持花圣母》是达芬奇早期的作品,圣母将圣婴抱在怀里,一手扶着他,一手则拿着一朵花。圣婴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时伸长另一只手抓住母亲。于是,玩花这个动作构成了整幅画的主题。其实这幅作品,人物的形象让人有“姐弟”的错觉。圣母太年轻,不像哺育孩子的母亲;圣子不像婴儿,就算是婴儿也是个巨婴。
第二幅《圣母与圣子》(又称《圣母丽达》)则是达芬奇在经历生活阅历之后的经典之作。正在为耶稣哺乳的圣母,形象丰满,脸上浮现发自内心的微笑,宁静,自然。圣母的眼神有爱、有母性。小耶稣沉浸在幸福之中,扬起了脸。
除了达芬奇,冬宫里还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珍贵的作品:荷兰画家伦勃朗。
伦勃朗在画冬宫这幅《浪子回头》时,已是垂垂老矣,几近眼盲,人生从灿烂辉煌转而低到尘埃。他此时几乎完全被社会遗弃,丧失了一切,寂寞地孤军奋斗。
帝国留给当下的礼物
在冬宫有限的停留时间内,我们看到了两拨小学生。让人感叹的是,他们是来上美术课的。
也就是说,圣彼得堡的小学生们,美术课堂竟是在冬宫。这是辉煌的帝国留给现在最丰富的财产。
俄罗斯人是有艺术情结的。我想,不仅在于他们坐拥几个世纪的的艺术人才和作品作为基础。这个民族,一定要有适合于艺术生长的土壤,才有可能涌现出这么多伟大的艺术家。
这里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习惯。常常有老师带着一群四五岁的小孩子,带着小画板来博物馆看画,同样在纸上涂涂画画。
在这样的一个全球四大美术馆之一的地方,还会专门开辟一块区域给这些小朋友展览他们的画。俄罗斯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作为俄罗斯最欧洲化的城市,圣彼得堡也是文明在交互与冲突过程中变得可爱起来的。
涅瓦大街一线几乎没有传统东正教建筑,滴血大教堂可以说是唯一的异类,因为其蓝本是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大教堂。
滴血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教堂轮廓美丽,装饰花花绿绿,与古老俄罗斯风格与附近的古典式的建筑物成鲜明对比。
在彼得大帝之后,沙俄帝国还有一位但开疆扩土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冬宫里有她太多的痕迹。
当然,风流轶事不是重点。我想到了一句话,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她的遗言是:“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欧洲就会全部落到俄国脚下。我要建立一个包括六个都城的大帝国,它包括彼得堡、柏林、维也纳、巴黎、君士坦丁堡、阿拉斯特罕。”
在圣彼得堡,看到帝国的雄心。同时,也看到照耀当下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王宇晨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