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昆:带着辣椒味的山窝“金凤凰”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陈佳婕 2016-11-29 15:18:54
时刻新闻
—分享—

郴州嘉禾县仍保留着清朝嘉庆年间的老戏台——丰和墟剧台。

戏台下现在成了早餐摊,一到赶圩时也有老百姓来这里看戏。

这条街是嘉禾县的南正街,从这里穿过去可以到戏台,图为当地人在酿酒。

湖南省昆剧团老艺术家李元生(右)背后这堵墙是过去戏班休息练功之地,如今周围都建起了房,唯独剩下了这堵墙。

  红网郴州11月2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山窝里飞出金凤凰”,这是田汉同志对湘昆成就的盛赞,“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与南方苏昆、北方北昆同源,湖南郴州成了引人瞩目的昆曲艺术在湘新的根据地,发展了湘昆。11月27-28日,郴州市举行纪念发掘湘昆60周年暨传承与发展研讨等系列活动,传承弘扬昆曲艺术。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有600余年历史,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中国昆曲艺术获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剧剧目丰富多彩,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细腻优美,在中国戏剧史上拥有重要地位。明代中期,昆山腔流传到湖南南部,湘昆主要流行于湖南郴州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永兴和永州的新田、宁远、蓝山一带,主要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被萧克将军誉为“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

  “湘昆在昆曲中是一支很奇异的花朵,湖南有发展昆曲文化的沃土,湖南人有敢拼、不服输和吃苦耐劳精神,这样留下了富含湘南文化特征的剧目和表演方式,湘昆带着辛辣和火爆的湖南特色,锣鼓声大,唱的节奏快,念白也很有地方特色。”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教授周秦讲述湘昆是带有辣椒味的昆曲,一上舞台表演便知这来自湖南。

  湘昆发展经历了跌宕起伏过程,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士大夫开始务实,昆曲不受市民青睐,并失去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从晚清至民国初期,昆曲艺术在国内更趋衰败,昆班绝迹。而在湖南郴州区内却发生奇迹,昆曲活动呈上升之势,昆班林立,昆曲新的人才辈出。湖南昆曲大本营南移郴州,郴州成了引人瞩目的昆曲艺术在湘新的根据地。昆曲进入湖南后,为迎合观众需求富有湖南地方特色。

  昆曲走向衰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全国范围内已没一个职业昆剧团。1956年传统昆剧《十五贯》的演出轰动全国,产生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剧)的奇迹,成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周恩来誉称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昆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梅兰芳、田汉等同志的提倡下,湘昆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1956年,政府组织老艺人挖掘湘昆艺术遗产。1957年,湖南省文化局举办湘江昆曲训练班,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1960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成立,使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之句,盛赞湘昆的成就。尔后几经演变,剧团定名为湖南省昆剧团。

  在嘉禾县,这里是湘昆主要活动地,这里仍保留着清朝嘉庆年间的老戏台——丰和墟剧台,当地的湘昆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发展至今,湘昆一直都是老百姓重要的娱乐方式。“原来的戏台破烂不堪,曾一度用来关牛,没有电灯,曾经有演员在台上翻跟头楼板都断了,当时演出条件极差,但是台下看的人特别多,甚至精彩时还有村民丢钱喝彩。”据当地人李曼生回忆,湘昆表演条件极差,但是湘昆成了当地老百姓赶圩时,农闲时分,喜事庆祝的需要,一直到现在,湘昆依然是当地老百姓娱乐的重要陪伴。

  湘昆是昆剧丛中一朵兰花,昆剧的保护和传承及创新工作成为了日后发展的方向,中央、省、市对湘昆相当重视,包括对湖南省昆剧团实现财政全额拨款,让艺术演员得以专心传承创作发展湘昆。周秦认为,结合昆曲的两种社会属性,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需要保护和传承,保护表演形式和结构,保留原真性,保护完整性,比如传统的折子戏,尽量保持原真性。另外昆曲是一种艺术产品,它是活在舞台上的产品,这就需要创新。

  50多年来,湖南省昆剧团发掘、整理和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折子戏100多折,有3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剧团多次晋京、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出访日本、菲律宾、新加坡,还代表国家文化部应邀出访英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土库曼斯坦,成了推介郴州、宣传湖南、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名片。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陈佳婕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1/29/9924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