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7场民俗表演免费看 在太平街感知最正宗的长沙腔调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夏君香 2016-12-10 09:28:2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12月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12月9日下午3点,长沙民俗戏曲文艺大戏台在太平街江西会馆开唱。长沙花鼓戏、湘茶茶艺、苗歌、湘剧……7场长沙民俗表演等你点赞。接下来大戏台还将会分批、分场次展现地方艺术、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艺大戏台主持人徐文介绍,长沙民俗戏曲文艺大戏台以长沙方言为主,表演中充满了长沙本土耳熟能详的元素,非常具有地域代表性。外地人来看演出会觉得陌生吗?徐文说:“在这里能听到最正宗的长沙腔调。”

  相关链接:

  7场长沙民俗表演等你点赞

长沙花鼓戏。

  表演者: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演员。

  长沙花鼓戏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发展起来,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 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

苗歌。

  表演者:吴廷翠。

  湘西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辛女歌)8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苗歌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多声特点明显。在多声部苗歌中,高、低声部先后进入,两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有时再加上“拉腔”和“领歌”,同时可唱出三至四个声部来。多声部苗歌曲调朴实,旋律发展多为平稳,线条流畅,是湘西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得以长时间流传。

长嘴壶茶艺。

  表演者:罗元海。

  长嘴壶茶艺是一门源于民间传统茶艺的技法,其融入舞蹈、武术、禅学,与茶文化融于一体,一招一式都将让您感悟到生命的动感、活力和茶的哲理。长嘴壶茶功夫也是以刚健向上的艺术风格,以阳刚之美独树一帜,成为古今茶道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长嘴壶茶艺讲求手眼一气呵成,形神一脉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随为第一境界;以得心应手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为第三境界。观者需心平气和、意无杂念、屏声静气、调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体悟行云流水的杯中偈语,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动作连贯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湘剧。

  表演者:张丽华。

  湘剧是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当时民间习称湘剧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为“长沙湘剧”。

  湘剧源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湘剧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与民间艺术和地方语言巧妙结合,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2006年5月,湘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弹词。

  表演者:王志敏。

  弹词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湘江、资水流域的长沙、益阳、湘潭、株洲、浏阳等地。长沙弹词源于道情,用方言说唱,也有称长沙弹词为道情的。

  清杨恩寿著的《坦园文录》中记载长沙道情艺人张跛于同治年间演唱情形时说,“以鼓板唱道情”“惟妙惟肖”。后来有了一人弹月琴、一人以渔鼓简板和小钹击节,二人对唱的“渔鼓道情”。艺人在秋收之后串村说唱,平时在城镇街头卖唱。20年代中期,长沙艺人周寿云、舒三和等进入茶馆茶社“坐棚”说书。2008年长沙弹词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相声。

  表演者:熊壮、刁子。

  长沙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长沙快板。

  表演者:徐文、史雅欣。

  长沙快板是一种汉族曲艺,流行于长沙地区。过去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2/10/98911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