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大学生11次走进麻风病康复村

来源:红网 作者:刘双 编辑:康晓乔 2016-12-11 10:57:07
时刻新闻
—分享—

版权所有

12月9日,湖南商学院,11次走进麻风病康复村的长沙“妹坨”陶汝琴。图/记者谢长贵

  麻风病康复村,对于不少人来说似乎是一个不敢走近的地方。然而21岁的长沙“妹坨”陶汝琴就“从来没怕过”。

  今年读大四的陶汝琴是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两年多以来,她和小伙伴11次走进麻风病康复村,从湖南株洲、常德、永州到广东湛江。“感觉自己被需要了,所以我应该会一直坚持下去,做他们的家人。”

  潇湘晨报记者 刘双 长沙报道

  12月9日,湖南商学院。冬日的暖阳打在陶汝琴的脸颊上,晒得她红扑扑的。坐在草坪上,陶汝琴回忆起来,说这是一段“神奇的缘分”。

  大一时,一张宣传单让她第一次听说麻风病,随后她开始关注这个群体。

  一张宣传单让她关注麻风病群体

  陶汝琴读大一时,有一天她在教室自习,有人过来发了一张宣传单,是一个叫“家工作营”的志愿者组织在招募。

  “瞟了一眼,是专门关注麻风病的。”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听说麻风病。

  “没有想太多”,她跟室友一起,填了个联系方式。

  之后,她又去听了一个宣讲会。“感觉蛮有意义的,麻风病康复者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但感觉他们被遗忘了。”她说。

  于是,陶汝琴决定跟着去一次活动。2014年7月,她和小伙伴们前往了株洲炎陵龙景山。

  村长李年生介绍,这是一个有2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的山村,年龄都在60岁到80来岁之间,除了这些老人,就是护工,生活相对封闭。

  下了车,陶汝琴对村子的第一眼印象就是安静,“准确说,应该是冷清”。她说,村子不像其他村子一样有生机,“有一种闭塞下的冷清。”最让她不忍的,是老人们脸上的表情,“黯淡,隐隐能感觉到他们的孤独。”

  每见到一个康复者都主动去握手

  从株洲炎陵龙景山,到常德石门剩头村、永州冷水滩岭口,再到湛江廉江石岗嶂村,陶汝琴两年半去了4个麻风病康复村。每次临行前,她几乎不做任何准备,但有个“唯一的担心”,担心自己无意中让别人不舒服。

  “尤其是刚开始接触时,会担心自己无心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会让他们觉得心里不舒服。”她说,因为生病和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让这些老人的心思更加敏感脆弱,“他们特别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70多岁的婆婆。

  初次见面时,陶汝琴刚想去抓她的手,婆婆却下意识地立马往后缩,“别碰,别碰,好丑。”婆婆说。

  因为曾患有麻风病,婆婆跟很多康复者一样,留下了爪形手的后遗症。

  这时,陶汝琴蹲下来,凑近,“强行”把婆婆的手拉过来,“没关系,不丑啊。”

  通过这次,婆婆似乎就卸下了心防,每次都会主动拉陶汝琴的手了。“她其实是一种自卑,担心我们会害怕她。”陶汝琴说,自此之后,她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见到一个麻风病康复者,就主动上去握手。”

  评价

  特别感动她能为我们做这么多

  “跟他们在一起,我不会怯场,而且会主动找话题聊天。”陶汝琴说,每次去看望这些麻风病康复者,她和小伙伴就会帮他们做农活、家务,还会一起玩游戏、看电视,如果是逢年过节,还会一起吃团圆饭、写春联。

  陶汝琴说,他们很少送物资,更多的就是日常的陪伴,“让他们通过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到生活的乐趣,重拾信心。”

  “对于他们来说,最需要的是平等和陪伴。”她说。

  跟陶汝琴关系最铁的是一位叫凌振华的老人,因为患麻风病截肢了,但很乐观。今年63岁,总是开玩笑称陶汝琴为“土匪婆”。

  12月10日,凌振华老人说起陶汝琴第一反应就是先乐呵呵笑了几声,“她特别好玩,像一个好朋友,特别感动她能为我们做这么多。”老人说,每年陶汝琴都会来村里好几次,“如果一段时间见不到,还会想念她。”

  感悟

  被需要的感觉让自己很感动

  从一无所知,到成为麻风病康复者这个群体的“相关人士”,陶汝琴说这两年半的时间自己也收获了很多。“在和他们的相处中,能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让陶汝琴难忘的,是一次她跟一位奶奶说到自己以后会常过来,听她这么一说,奶奶就“震惊了”。

  “她当时愣了好几秒,不敢相信我们会愿意经常来看望他们。”陶汝琴说,当时奶奶还突然站了起来,双手合十向自己鞠了个躬,然后两人抱头哭了。

  “那时突然就觉得自己挺重要的。”陶汝琴说,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她觉得很感动,“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平等、真诚是最珍贵的”。

来源:红网

作者:刘双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2/11/9889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