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潭市雨湖区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纪实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娟 编辑:于佳丽 2016-12-19 11:04:4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雨湖区分站12月19日讯(分站记者 陈娟)12月18日,我们走进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现场看到,这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放眼望去,脚手架林立,建设者脚步匆匆,各项建筑施工井然有序。挖掘机的轰鸣声不时地回荡在工地上空,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地追赶着施工进度。这是雨湖区近年来实干兴区、推动项目的一个缩影。雨湖,正在全面发展、破茧腾飞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一串串数据佐证了雨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佳绩。2015年,雨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达到87.2%,比2014年提高5.3个百分点,在全省一类县市区中排名第18位,在湘潭市一类县市区中排名第2位。2016年前三季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总实现程度达到87.7%,已达小康目标的指标12项。初步预计,雨湖区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总实现程度将达到90.1%。

  通过“小康”建设,雨湖区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记者深入该区采访,一幅幅幸福美景呈现在眼前……

  稳步提速促发展

  全面小康,是国人几十年的梦想。在雨湖区委书记王永红的眼里,“奔小康,根本的一条,就是全力以赴抓发展。”

  雨湖区坚持把产业园区作为主动力,雨湖工业集中区实行“一区两园”发展模式,下辖鹤岭工业园、先锋现代产业园。鹤岭工业园主动承接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和湘潭经开区的辐射效应与溢出效应,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现代物流和旅游休闲产业。截至目前,雨湖工业集中区共引进企业10余家,拥有湘潭电化、中材水泥、科之杰等3家主营业务超5000万元企业。

  2015年,雨湖区提出实现“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并以此为抓手积极开展创文、创卫工作,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与市城建投、地产集团共同成立大河西棚改基金公司,着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滨江风光带建设。围绕打造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张名片,开发建设了滨江生态文化旅游和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两条全域路线。滨江生态文化旅游方面,雨湖区着力将滨江风光带打造成融历史文脉、旅游观光、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十里画廊”,创建5A级文化旅游核心区。而都市休闲观光旅游路线中的仙女山旅游景区现已完成道路、观景台建设,成功签约白鹭湖等5个项目。

  这些年,雨湖区还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特色+绿色”理念,围绕泉塘子、仙女、南谷三大片区,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片建设的新亮点。分别打造了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万亩蔬菜产业园、仙女山休闲农业基地、南谷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如今,雨湖区已成为长株潭地区的后方“菜园子”。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达15.79平方公里。这里除了现代种植业、生态水产养殖业、生态休闲乡村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业等特色农业,镇内的泉塘子农技站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中试示范基地。

  2016年,雨湖区创新推出“交办—督办—问责”项目建设“三部曲”,启动实施“精美湘潭”两年行动,涉及该区的项目有46个。该区还深入推广“让党旗在项目征拆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项目征拆一线闪闪发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征拆中的关键作用,还通过征拆的顺利推进给人民群众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并促进全区全面发展。其中,窑湾文化旅游街区二期项目仅用了35天就全面完成111户征收户的腾房交地,新马路拓改工程仅用60天就完成266户征拆户的腾房交地,成为全区的征拆典范。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这些年,雨湖区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全速前进。

  分类指导奔小康

  雨湖区着力到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把雨湖区建成经济繁荣、小康示范、生态宜居、民生幸福的历史文化名城。面对全区各乡镇街不同的发展基础,如何实现全面小康?哪条路最能凝心聚力?这是摆在雨湖区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大命题。

  区委副书记、区长何锋指出,分类指导是实践证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中,要坚持把分类指导作为指挥棒。

  “不搞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考全盘。”分类指导将全区全面小康建设划分为工业园区、城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片区三大区域板块,分区域、逐步实现全面小康。

  工业园区主要包括湘潭经开区、雨湖工业集中区,坚持“一区两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打造雨湖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产业提升的新基地、城乡统筹的新引擎,力争通过4-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税收5亿元以上,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开发面积达10平方公里。

  城市区主要包括长城乡、万楼街道、先锋街道等区域,其发展主攻方向为打造“一区两带三商圈”(中央商务核心区;二环产业带、滨江风光带;火车站商圈、万楼商圈、砂子岭商圈),巩固和提升雨湖商贸优势。

  新型城镇化建设片区主要包括姜畲镇、楠竹山镇、鹤岭镇,根据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精神,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重点打造布局合理、产业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型示范城镇,积极引导全区城镇健康发展。

  这些年,各片区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找准“坐标系”,画好“路线图”,制定“时间表”,你追我赶,全面小康建设风生水起、卓有成效。目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2项指标中,有12项实现程度达100%。其中,雨湖区建城区绿化覆盖率已达51.8%,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9.33张,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100%,这些远高于全面小康考核要求。预计到2016年底,雨湖区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总实现程度将达到90.1%。

  在“小康”建设的路上,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居民出行方便了,百姓看病快捷了,小孩上学无忧了,老人有更多优待了,社会环境也变美了……雨湖老百姓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城乡一体齐并进

  随着雨湖区“三年大变样”行动、“精美湘潭”行动的深入推进,城市交通路网日益健全,沪昆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以及通济门南路、观湘门路、南岭南路、潭锰路、白马湖路南段、春兰路等道路建成通车,新马路等城区多年“肠梗阻”加快打通,文星门路、熙春北路、护潭西路、河西滨江风光带大埠桥至九华即将全线贯通,构建了密集便捷的“成环成带”“通江达环”路网,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居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指标之一,唯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小康要义。

  近年来,雨湖区坚持“五位一体”发展理念,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总揽,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城乡一体、美丽乡村、生态绿心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走上脱贫路、致富路、小康路提供了鲜活经验。

  突出产业扶贫,帮助扶持近千户贫困家庭发展增收致富产业。2015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3045户、7124人实现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05元。与此同时,抓好村级组织体系、民主管理制度体系和村务运作体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村民致富奔小康。通过区主要领导对口帮扶、选派“第一书记”等方式帮助49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转化升级,实现无集体经济收入村全部“清零”。

  此外,雨湖区引导乡土文化精品化,唱响精神文明协奏曲。倡导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涵养乡土文化,打造引导乡土文化继承、弘扬、革新的新高地。雨湖区通过一台台文化演出、一道道文化大餐,大大丰富了全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广大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也奔上“小康”。

  冷冬的傍晚,记者在先锋街道桐梓村的文化广场看到,这里暖意浓浓,村里大妈阿姨们在这里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个个谈笑风生,幸福溢于言表……在雨湖区,这样的幸福图景随处可见,该区通过抓园区、强文化、惠民生、促发展,在“小康”建设路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城市楼更高了、路更宽了,农村水更清了、山更绿了,雨湖一天更比一天美了——这是雨湖区老百姓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

  成果共享惠民生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已贯穿于雨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满足群众对幸福的新期待。据统计,这五年来,雨湖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3.7%。

  到2015年,雨湖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到30044元、24405元,年均分别增长9.2%、10.0%。投入6.3亿元完成省、市、区实事175项。五保对象和“三无”人员基本医疗费全免,全区3045户7124名贫困人口在2015年全部实现脱贫。

  目前,雨湖区全面完成合格学校建设,姜畲、响塘地区教学条件大幅改善,深入推进校园安全标准化建设,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实现基层文体健身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实现基层文体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完成46个村的村部新建和改造,被评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人口计生工作连续11年获得国优省模称号。此外,着力推进“法治雨湖”“平安雨湖”建设,全区公共法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现在的雨湖区,一处处工地机器轰鸣,一方方田地瓜菜飘香,一座座崭新民居拔地而起,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时尚新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无处不让人感受到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崭新的城镇面貌,传统与现代共生,繁荣与发展共存,群众幸福指数攀升。

  美好憧憬渐成实,幸福图景美如画。一个“富饶、美丽、幸福、活力”的新雨湖呼之欲出。

来源:红网

作者:陈娟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6/12/19/98689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