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剧《杜鹃山》原型在浏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阿玲 编辑:陈佳婕 2016-12-29 13:58:41
时刻新闻
—分享—

  沈阿玲

  探寻考证为“浏阳普迹白茅尖”

  《杜鹃山》简介:

  现代京剧《杜鹃山》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员柯湘在杜鹃山领导一支农民自卫军历经艰难险阻、培养成革命队伍的故事,该剧曾风靡神州大地。

  该剧改编自老一辈革命家邓洪的回忆录《潘虎》,剧中主角原型潘虎和邓洪皆为浏阳人。日前,浏阳市政协委员刘正初、剧作家陈健等人经进一步论证称,《杜鹃山》的原型为该市普迹镇的“白茅尖”。

  “老子本姓天,家住白茅尖。白天没个人,夜晚千似千。”半个多世纪过去,一首关于白茅尖的歌谣仍在传唱。《杜鹃山》剧中的原型故事,至今仍为普迹镇的人们津津乐道。

  近日,笔者来到普迹镇五丰村、爬上“白茅尖”,探寻革命先烈事迹、考究革命遗址。

  草莽英雄与“钟表匠”

  沿着一条弯曲的山道,我们进入五丰村“铁炉冲”。入口处被两边的青山掩映显得狭小,深入才知别有洞天,“铁炉冲”因其势得名。山冲里,有一条路通向白茅尖。

  “听我父亲说,上世纪30年代,普迹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参加了红军。白天忙农活,晚上一句口令传下去,人都在山中聚集。”81岁的原铁炉村村支书欧阳淼解释了白茅尖歌谣的来由。他表示,小时候听老人提过,潘虎是当时当地鼎鼎有名的“头头”。

  史料记载,潘虎于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北伐,任连长。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辞官返乡,在家乡组织起一支农民武装。

  邓洪,历任浏阳西乡第五十四乡农民协会裁判长、普迹区赤卫第十六团军需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西省副省长。早年以修理钟表为掩护,从事地下党通讯联络工作。如今,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还保留了其当时使用的钟表箱。

  后来,经党组织同意,邓洪和潘虎一起走上了白茅尖,成为游击队党代表。

  红军血染“杜鹃山”

  白茅尖位于普迹镇东部,与之相邻的还有黄茅尖等山峰。

  据村民们介绍,潘虎、邓洪等人主要在白茅尖活动,猴子壁、红军坳以及位于山峰东部的观音庙等地都是重要遗址。

  踏着略潮湿的落叶,一路穿过灌木丛、竹林、油茶林,来到猴子壁。这里是打仗时的纷争之地,是游击队重点布防的哨所。

  “1930年8月,国民党军队对白茅尖的这支红军队伍进行了围剿,红军伤亡惨重,血染杜鹃山,最后突围的只有50多人。”村民张振秋指向山顶说道。

  在那次围剿中,未能幸免的还有山上的观音庙。张振秋介绍,这座庙始修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本是一栋三进结构的建筑,是潘虎、邓洪等人的“联络点”。村民吴再兴记得,庙的内墙上有大字写着白茅尖的经典歌谣。

  在邓洪的引领下,潘虎的游击队成为既能作战又具有铁的纪律的红军游击队,最终走上井冈山。潘虎也加入了共产党,30岁时英勇牺牲。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沈阿玲

编辑:陈佳婕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