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范永萃
洞庭湖君山芦苇场,野生芦苇面积45000余亩,每到10月芦苇成熟后,来自省内外各地的农民工便成群结队来到这里砍芦苇,人称“洞庭刀客”。翌年,芦苇老桩再发新芽,染绿湿地又一年,成了鸟类、麋鹿的“天堂”。
元旦一早,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6位志愿者、腾讯新闻2名记者,前往君山芦苇场,寻访、慰问这里的“刀客”们。
一路歌,向苇林
9时40分,志愿者一行来到君山芦苇场一大队,巧遇刚从君山城区购物归来的20位“刀客”,有的手提,有的肩挑,还有的用背篓背着,有新鲜蔬菜、鱼和猪肉,还有泡儿糖、饼干。
来自永顺县芙蓉镇保坪村的土家族汉子孟桥顺说:“冬季家乡没什么事,来洞庭湖割芦苇,一冬干得好能赚一万多元。”一旁的同乡唐正友接话:“腊月二十几都要回家过年了,多的能拿到一万多元,少的也有六七千元。”
听说是媒体来采访,几名女“刀客”非常来劲,问: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看得到报道?
“腾讯新闻就在直播。”得到答复,他们一阵大笑:“好!一定要好好看看。”随即大步向着芦苇林走去。
枕芦香,听涛声
光照下的长江,波光粼粼,鸟儿翩翩。
“刀客”住在江边用芦苇搭建的简易窝棚里。“晚上怎么御寒?”“御寒,全靠棉被。”君山芦苇场管理站谢应清对记者说,“劳累一天,晚上向家人电话报个平安,就得睡觉,准备明天起早抢收。”
“他们的工钱怎么算的?伙食如何?”记者又问。
谢应清介绍:“割芦苇按面积计酬,每亩90元。伙食都是由每个住宿点集中安排,今天过元旦,他们每人都有一斤鱼,半斤肉。”
老“刀客”,慈母心
11时13分,蒙华铁路高架桥下,记者远远见到一人高挥砍刀,一排排芦苇应声而倒。走近一看,是一位手脚敏捷的老妈妈。
“老人家今年高寿?哪里人?”记者问。
老妈妈停下手中砍刀,说:“我是花垣县鸭桥乡农民,叫姚小妹,今年70岁,这是第二次来这里砍芦苇。前面这片就是我的任务,差不多还有20亩。”
“家里还有些什么人?为什么现在还出来砍芦苇?”
“还有2个儿子、2个女儿,他们都外出打工了。我虽然年龄大点,但手脚还灵活,出来赚点钱,不想给儿女们添负担。”
“奶奶,您每天在这砍芦苇,看见过麋鹿和鸟吗?”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连佳乐问姚小妹。“没有看到什么鹿,雀儿见到不少,芦苇丛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叫声很好听。”
“刀客打鸟捕鸟吗?”
“没有!雀儿也是一条生命,和人一样,为什么要去打它捕它?那是造孽哟!”
没想到老妈妈也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志愿者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志愿者,热心人
“您先休息下。”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苏满意、王鸽音连忙上前帮姚小妹砍芦苇;丁剑波、姚理华则在一旁打捆。记者和老人拉起了家常。
“一天能砍多少?”
“每天5点起来,一直砍到晚上7点,能砍1亩。”姚小妹又望向她的责任区,“早点砍完,拿到工钱,回家过年。”
“能赚多少钱?”
“有六七千元吧。”姚小妹信心满满。
志愿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慰问品饼干、鲜肉和蔬菜,递给这位勤劳的老妈妈,她连连摇头:“谢谢!太多了,太多了……”
“明年还来吗?”告别湘西老妈妈,志愿者都依依不舍。
“身体还行就来。”芦荻飘飘又一冬,寒冬暖阳下,姚小妹望向芦苇深处,似是回答记者,又像是与芦苇林说话。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徐亚平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