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那么怎样能让鱼的肉质更鲜嫩,小刺更少呢?
1月23日,湖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宣布湖南首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该实验室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由科技部和湖南省政府共同建设。实验室将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今后湖南百姓餐桌上鱼的种类将更多更美味。
潇湘晨报记者 徐海瑞 长沙报道
研究原理
通过杂交培育肉质好的优良品种
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搬上餐桌。不过,如何保证鱼的品质?我们常吃的鱼种类还能不能更加丰富?科技界对此普遍关注。
好消息是,湖南有了研究鱼类品种优化的国家级实验室。1月16日,科学技术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该实验室将依托湖南师范大学建设运行。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米有大家都知道的杂交水稻,鱼呢?我们还不是渔业强省。”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民表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将通过科技手段神奇地改变餐桌上的“鱼味”。
具体如何改变鱼的味道呢?李民介绍,鱼类远缘杂交可以形成多种可育品系。
早在1953年,中国工程院刘筠院士就创立了这个实验室,一直从事淡水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为我国水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一系列源于远缘杂交的四倍体鱼和二倍体鱼品系;建立了用这些品系研制优良三倍体鱼和二倍体鱼的技术体系;获得了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及7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湘云鲫、湘云鲤、杂交翘嘴鲂等优良鱼类品种具有生长快、肉质好、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建设周期
五年时间,湖南每年投入500万元以上
这个实验室不仅是湖南省高校地方的第一家重点实验室,同时,它也是国内首个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李民介绍,“这个实验室落户在湖南师大,我们有很强的实验基础,很强的团队,还有很强的信心。”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贺修铭透露,今后的五年建设运行期内,实验室将强化中国淡水渔业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围绕鱼类远缘杂交等技术形成可育品系的遗传、繁殖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鱼类生殖发育及遗传育种、鱼类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机制以及鱼类健康养殖三个方向开展研究;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建立名贵经济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库并对其扩群利用,构建优质鱼类健康养殖模式,培养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形成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建成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推广,推动实现湖南千亿元渔业产值目标,最终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及健康养殖研究的重要平台。
建设运行期内,湖南省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题经费。
来源:红网
作者:徐海瑞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