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过年了回家吧 “春劫”也是满满的爱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夏君香 2017-01-25 11:24:18
时刻新闻
—分享—

  临近春节,一些年轻人想到回家会被催婚催育有点纠结 专家表示,父母和子女要多沟通并相互理解

漫画/余宁山

漫画/余宁山

  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杨文

  因为不堪被家人催找男朋友,25岁的小微(文中个案涉及人物均为化名)竟然一度离家出走。昨日,父亲带着小微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问诊。

  “什么时候结婚?”“怎么还不要孩子?”春节回家,你是不是又听到了长辈们熟悉而又常规的“问候”呢?“自从参加工作后,春节就不再是以前那个快乐、轻松的春节了,简直就是‘春劫’。”不少年轻人表示,一回到家,父母不是催结婚就是催生崽,今年更是很多人被催生二孩。记者昨日从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了解到,临近春节,一些年轻人因为被家人催婚催育,压力大增,前来咨询、就诊的人不少。其中一部分人如果不及时疏导,甚至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个案1

  被催找男友,她春节前离家出走

  小微是衡阳人,因为单位放假早,她10多天前就回到了老家。

  本想安安静静在家好好休息,没想到,父母得知她没有男朋友后,几乎天天催她去相亲,但小微总是找各种理由推托。这样持续一个星期后,当小微被父母再一次催促相亲时,终于爆发了。她与父母发生了激烈争吵,朝着父母大声吼叫,之后摔门离家出走。

  辗转5天,父亲终于找到小微,并把她带到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咨询。

  据父亲介绍,小微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珠海打工,曾谈过一个男朋友,但是一年多前分手了。最近一年来,小微变得不愿与人交往,跟家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去年一年只主动给家里打了3个电话,家人打电话过去她三言两语就应付了。这次她回家过年,父母问起她的婚姻大事,她就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多次跟妈妈发生争吵。

  小微说,妹妹已经怀孕了,而她却还单着,心里挺着急的。她总想找一个合适的对象,不想随便找一个人结婚过日子。现在,不管是谁问她这个问题,她就会莫名地焦躁。

  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谌益华介绍,在对小微进行心理测验后,没有发现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不过,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没有得到缓解,则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问题,从而引发一些冲动行为,导致严重后果。

  个案2

  为应付催婚,他和同事假扮恋人回家

  在长沙工作的郴州人李桐36岁了,虽然有过几段短暂的感情经历,但婚姻大事一直没有着落。眼看又是一年春节将近,家里的电话一天一个,要他尽早解决终身大事,最好带个女朋友回家过年。

  而李桐的同事小米28岁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面对家人的催促,小米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在年前的一次同事聚会上,两人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李桐提议两人临时扮演男女朋友。

  “把今年的年关先过了再说吧。”小米犹豫两天后,接受了李桐的提议。因为两人都在省内,他们商量后决定在各自老家分别呆三天。“权当是一次短途旅游。”

  个案3

  被催生二孩,一家三口出游躲父母

  往年都是催结婚、催生崽,今年则还有很多人被催生二孩。

  35岁的市民向权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几年前结婚、生崽后,一家三口生活一直很幸福。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他却成了“被催”族。

  “家里的老人都希望我们能够再生一个孩子。”向权说,这一年来,只要他们回父母家,老人就会用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提醒他们——再生一个孩子。

  孩子5岁了,向权和妻子暂时没有要二孩的计划。“现在是我们工作的上升期,我们希望在工作上能作出一番成就。”向权表示。

  “一想到春节7天假期要被父母轮番轰炸,我和妻子都不敢想象。”向权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一合计,早早地给一家三口买了飞哈尔滨的机票,一方面可以旅游,给自己放个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躲开父母的唠叨。

  调查

  逾六成年轻人

  想逃离“被催”状态

  年龄不小,该结婚了;结婚好几年,该生个孩子了;别人家第二个孩子都已经抱在手上了,你们也可以考虑再添个孩子了……儿女在外,爹妈鞭长莫及,只有在电话里跟子女唠叨。春节放假,好不容易逮住个“活人”,做父母的怎么会轻易放过?

  “过年本来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可对于我这样的大龄青年来说就像是一场‘噩梦’。每年春节回家刚进家门就有人问我:今年多大了?有对象了么?什么时候结婚啊?怎么还找不到对象啊,眼界太高了吧?本来打算开开心心过春节,被这样一问简直太闹心了。”市民朱女士说,一直以来,她就是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安排自己的生活,感觉那都不是自己的生活,她只是一个执行者。这样的生活,她很想逃离,但是感觉怎么也逃不开。

  “怕回家、怕过节,最怕家庭聚餐。”朱女士说,“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指向我,真的很恐怖。”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做了一次逼婚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而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连日来,记者通过微信随机调查了100名80后、90后。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希望能尽快逃离这种被催的状态,但是感觉自己无处可逃。

  建议

  父母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

  谌益华表示,80后、90后这个群体的年轻人相对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不愿意委曲求全,因此很大一部分群体恋爱成功率较低。而相当一部分50后、60后的父母,可能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需要明白,孩子们也在成长,对事情的看法也会趋向成熟,不应将自己的想法或人生经历强加于晚辈身上。父母在与子女的相处交流过程中,应尝试着尊重子女的选择,否则可能引起子女的逆反心理。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传承了千百年,不是短短几年时间就能改变的。”谌益华也提醒为人子女者,要明白父母“催婚”“催生”都是爱的一种体现,善意的唠叨才是中国特有的“人情味”,这样才能更理解父母的感受。子女应客观地对待父母的建议和意见,学会控制情绪而不被情绪所控制,平静地表达想法。

  谌益华表示,只有父母和子女相互妥协和平衡,生活中才能和睦相处。

  记者手记

  莫让催婚催育

  “催”出两代人的隔阂

  原本结婚生子是好事,为何父母和子女之间却有如此大的分歧?有心理专家分析,这类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两代人对婚姻和家庭观念理解不同造成的。老人们认为“成家立业”,就是要“先成家,再立业”。而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来说,“我的人生我做主”,何时结婚生子不应被别人的意见和眼光干扰。

  显而易见,“催”与“被催”之间的矛盾,已不是两代人之间的“家长里短”,俨然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父母的心情是焦虑的,“催婚”之后得“催育”,“催育”之后又得“催二胎”。在这种“催”里,我们看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很多“被催一族”却说,“为你好”三个字不是万能的“鸡汤”,父母们的这一份担心也给他们带去了很多压力和烦恼。

  而子女们的焦虑多来自不安全感。有时候,他们会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找对象;有时候,飙升的房价、不断上涨的物价也在影响着年轻人何时要孩子、生不生二孩……

  诚然,这不是一个谁对谁错的问题,子女的逃避和父母的强硬,只会带来两败俱伤。作为子女,应该多和父母进行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让父母吃颗定心丸;作为父母,则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沟通和理解才是良药,莫让催婚、催育真的“催”出两代人的隔阂。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唐江澎

编辑:夏君香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