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讯(记者 周丛笑 实习生 刘璨) 长沙雅礼培粹学校昨日传来喜讯,日前,在第二届“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该校1607班学生陈华华表现突出,一举拿下了全国第四名(一等奖)的好成绩,12岁的她是此次全国赛所有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的选手。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三岁时,陈华华就开始看英语碟片,跟着光碟咿呀学语。“我记得最早我看的是《神奇英语》,到后来看《大家说英语》《空中英语教学》,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其中的内容。”陈华华回忆起她英语启蒙的过程。
作为某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院长, 陈华华的母亲在一次带领学生参加翻译比赛的机会中,惊喜地发现了她的翻译才能。母亲在指导研究生参赛的同时,鼓励陈华华进行尝试,让她与研究生哥哥姐姐们一起做翻译,发现她表现得格外出色。因为自己兴趣浓厚,陈华华开始进行翻译相关的练习。
陈华华10岁时就参加了NATTI三级考试,并取得83分的好成绩,是全国年龄最小的通过者。
中西合璧,国学学习不能忘
陈华华不仅英语翻译是强项,语文成绩也很优秀。她从小爱看历史读物,对历史纪录片颇感兴趣,古文诗词也是信手拈来。她说,做好翻译的前提,就是拥有良好的语文素养。学好语文,可将英文翻译得更为生动;学好英语,则能将中文翻译得更为深刻。
翻译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更好地转述被译者的话。不同的翻译者就有不同的译文。当记者问起陈华华在口译时遇到的难题时,她答道:“有时候中文一长段的句子翻译成英文就只有简单几句话,还会碰上古诗词,这就需要你靠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词翻译得既优美,又让人容易理解。”
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
在第二届“中译杯”全国青少年口译大赛中,经过市初赛、省复赛、大区赛的层层选拔,陈华华表现突出,最终站上全国总决赛的颁奖台。
这次比赛共分为英汉传译和汉英传译两个环节,考题难度极高,涉及中英文化、数字出版与传统阅读等话题。陈华华在全国总决赛上抽取“如何培养中国青少年法律意识”一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助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杨明作传译。
“我接触口译大概两年了,之前考了NATTI三级证书,可以直接参加全国选拔赛,但是我还是选择了从海选开始比赛。在比赛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还可以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华华告诉记者。聊起比赛中碰到的试题,包括法律意识、军事谈判、政治形态……陈华华讲得津津有味。从小时候起,陈华华就关心政治、历史、军事,这些试题对她来说都是轻车熟路。“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官、外交官。”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丛笑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