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家刘伟明:诗词要从娃娃抓起 比过英语六级更实用

来源:红网 作者:贺姜华 编辑:刘飞越 2017-02-24 17:37:2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长沙2月24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贺姜华)近日,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伟明在红网论坛发表了《涕望诗国的背影》一文,指出中国诗歌是引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龙脉”,诗词格律是一门应该“从娃娃抓起”的基础课。

  “讲究格律,中国诗词的主要特征,其实并不复杂,过去是童子入‘小学’发蒙即知。”在长达四千多字的文章中,刘伟明观点鲜明。

  他认为,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和无数诗人的创作实践,终于总结出了古典诗歌的最佳样式,那就是运用到科举制度中的“诗考”。“诗考”的诗体被称为了“律诗”,皆以平声为韵。词依诗律之变,只是平上去入四声皆可为韵,句式参差不齐,但词的平仄更为讲究。

  律诗看似简单普通,却将汉语言的音韵美、音节美、对仗美以及起承转合的创作规律囊括其中,使汉语的表达能力建立了一个国际间其他民族语言无法企及的高度;词用韵较律诗稍宽,表现的意象也更为辽远,更能展现出学士们的情怀与风骨,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最为风雅的景色。

  在刘伟明看来,在中国文化中,凡事都讲究有个来历,诗词中的一字一典及正确的读法用法更是如此。现在的人都说喜欢诗词,却又忽视诗词的格律,这是个挺纠结的问题。

  刘伟明是一位长期坚持诗词创作的作家,他始终认为中国曾经是人类文明社会中无与伦比的“诗歌王国”。在他看来,作诗是中国知识分子表现个人才华才情兼应试之必备“雕虫小技”,就像今人在求职时要会电脑会开车一样。今人要想谋求更好一点的职业,考更高一级的职称,还必须熟练掌握一门二门超过“国文”水平的“外文”,人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可能终身无用的外语上,诗词水平低下自然也就情有可原。

  在梳理诗词演变规律之后,刘伟明得出结论:诗词格律本来是一门“从娃娃抓起”而且可以抓好的基础课,本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轻易理顺的,比起“抓中国足球”来容易得多,比过了“六级”的外语更有实用价值,是一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要做的“固本培元”工作。

  刘伟明简介

  刘伟明,字未诚,号黑面书生。男,满族,大专学历。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创作有小说《后婚姻时代》《老兵情未了》《老街拾忆》《纯贞年代》等,电影文学剧本《生命同歌》《龙飞凤舞》,40集电视连续剧《大风如歌》剧本(合作),反映袁隆平院士成长经历的长篇报告文学《梦怀中国五千年》以及《情动莲花百里山》《不废湘江万古流》《我们是热血男儿》《挺起民族的脊梁》等,作品曾多次获奖。另外尤其擅长诗词歌赋,并进行歌曲、小品等创作,多次担任省市级大型文艺晚会总撰稿。现已出版《清水沉泥集》(诗歌集)《自许清歌不愧人》(散文评论集)等二部文学专著。

来源:红网

作者:贺姜华

编辑:刘飞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2/24/96928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