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陶湘闽(左一)邀请艾运芝(右一)等“老访民”担任街道征拆政策宣传员。长沙晚报通讯员 陈宇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凌晴
“2017年3月14日,周日要开征拆恳谈会,现身说法……”艾运芝拿出笔,飞速记下会议中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介绍的内容。她记不得这是第几次与陶书记面对面就征地拆迁问题交流了。习惯性地,只要是与征拆有关的事情,她都会简要地记上几笔。7年来,作为麓谷街道“老访民”的她,已经写下了三本《上访日记》。
艾运芝是麓谷街道2万余拆迁户中的一名。麓谷街道的前身是国营东方红农场。近十余年来,这片偏僻的乡村,生长出宽阔平坦的马路、高耸林立的大楼和雅致连绵的厂房。征拆和规划建设,让这片37.15平方公里的新兴城区,焕发勃勃生机。然而,让每一扇心门都敞开理解信任的阳光,并非一日之功。
因为对政策存在误解,艾运芝质疑优购条件不合理,将拆迁干部拒之门外,更层层上访,令项目的推进陷入被动。只不过,这一次,“老访民”成了“宣传员”,“上访日记”成了“劝访日记”。
本子上的常客得到心里的认可
艾运芝的《上访日记》里,陶湘闽的名字是“常客”,在她的记录下,年近不惑的陶湘闽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指挥部”讨论如何解决她的问题。这对她内心的触动很大,也让她学会了换位思考。看到基层干部人晒黑了、累病了、嗓子说哑了,艾运芝不禁感叹:“你们真是耐得烦!”
这些年,麓谷街道的征拆脚步不停,陶湘闽上下奔波的脚步也不停。他与心结难解的群众交谈交心,化解积怨,坚持一碗水端平、一竿子到底、一条尺到边,让“阳光征拆”暖民心。
在飞扬的尘土中,帮扶民生的举措不断沉淀。陶湘闽为拆迁群众提供保姆式的“五个一”就业创业帮扶,通过就业服务网、培训学校、人力资源超市、24小时服务热线、48小时承诺制度,使街道被征地农民家庭就业率从85%提升至99%。
过上了稳定生活,“老访民”上访的脚步也逐渐慢了下来。去年春节前,麓谷街道辖内像艾运芝这样的“信访积案”,仅剩最后13例。“以情动人,总能钻到群众心里。”考虑到艾运芝一家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实际问题,陶湘闽多方联系,通过“五个一”中的“就业服务网”为其子寻找就业机会。去年小年前,吃上“定心丸”的艾运芝一家最终被打动。
“上访户”成了“劝访户”
“2017年1月20日晚上(次日)2点,参与人员陶湘闽等,签下协议。”
这是《上访日记》的最后一篇。理讲清了,气理顺了,在平和的气氛中,艾运芝签下了拆迁协议。
就在记者采访当日——3月14日,陶湘闽约来一批“老访民”开会。会上,他诚邀大家成为街道的义务宣传员,“向辖区的征地居民讲解自己掌握的征地拆迁相关政策法规”。
艾运芝点头认可。她认为自己的政策积累比一般居民“高得多”,而且平日里好打抱不平,在群众中认可度高。“认为法院判决不公,可以走法律程序。其实动不动去上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浪费了财物、时间,更增加了政府的负担。”随后讨论一起上访案例,艾运芝现身说法。她翻开了新的一页,认真记下了笔记。“同样一句话,让从积案走出的人现身说法,在群众中的效果可能是工作人员的百倍。”陶湘闽对艾运芝们的能量十分有信心。
滋润了小家庭,盘活了大街道
如何打赢征拆硬仗?这考验着基层党员干部的智慧、担当和意志。
多年来,在岗在位,同事们都知道陶湘闽有着他的脾气性格——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他越是斗志昂扬迎难而上。
尖山湖项目拆迁冲刺阶段,他27天日夜坚守指挥部,每天休息不到4小时,眼睛充血,角膜混浊,提前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拆迁安置后,原有的村组模式被打破,他半年办完全部手续,实现了社区分设调整,并将16个社区划分为65个网格,街道“党组织+网格”服务模式成为全市“组织工作创新奖”十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强;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400多亩土地闲置十多年,他逐轮与群众座谈,最终促成土地置换和项目落地,目前有40多家车商营业,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了可观的收益……近日,“湖南好人”2月评选正式揭榜,陶湘闽入选“敬业奉献好人”。
街道面貌日新月异。现在,艾运芝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对新生活的规划上。最近她多了一个随身携带的本子——《装修日记》,上面一笔笔款项清晰列明。陶书记有句话,她没记在本子里,却记在了心上:“把小日子过好,大社会也会越来越好。”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凌晴
编辑:夏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