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湖南革命陵园,长沙市稻田中学50名师生集体缅怀“无名女兵”刘守玟。1938年,年仅18岁的刘守玟为抢救战友牺牲。2004年7月,本报组织人员将刘守玟遗骸接回湖南。13年来,每到清明,刘守玟的校友——长沙市稻田中学校友会秘书长谭映天,都会带家人或学生来这里祭扫、怀念,从不间断。“在我心里,她就是家人了。”谭映天说。图/陈秀平
4月1日,湖南革命陵园,“无名女兵”刘守玟的墓前。
谭映天从一个蓝色布袋里拿出事前准备好的矿泉水瓶和抹布,娴熟地打了水,擦拭墓碑。
这天气温较高,谭映天一遍又一遍地擦着,满头大汗。谭映天是长沙市稻田中学校友会秘书长,与刘守玟是校友。这位1938年在抗战中牺牲的“无名女兵”遗骸2004年7月被接回故乡湖南。13年来,每到清明,谭映天总会和家人或组织学生来到这里,祭扫,怀念。这份缅怀,从不曾间断。“在我心里,她就是家人了。”说着,谭映天的目光又久久凝望着黑白照片上那张年轻而清秀的脸庞。
潇湘晨报记者 刘双 长沙报道
湖南革命陵园内,有一处教育宣传栏,上面有一张刘守玟的照片,永远定格在了18岁。还没走近,谭映天一眼就找到了那个熟悉的位置,指着这张照片,介绍起了这名“无名女兵”的英雄事迹。她的神情,透出骄傲。
“我闭着眼都能找到她的位置,一年之中总要来个两三回。”谭映天说。
现场50名师生对着墓碑唱起校歌
来到刘守玟的墓前,谭映天从一个蓝色布袋里拿出一个空矿泉水瓶和一块抹布——这已经成了她每次来帮刘守玟祭扫的标配。随后,她去旁边接来了大半瓶水,娴熟地倒在抹布上,清理着墓碑和周围。“每次来祭拜她,这是我要做的第一件事,以亲人的方式,帮她清理得干干净净。”谭映天说,在自己心里,刘守玟早就是她的亲人了。因为气温较高,她清理得满头是汗,中途还脱下了外套。这天,和谭映天一同来的,还有50名来自长沙市稻田中学的师生,在一轮庄重的宣誓后,集体向这位抗战牺牲的巾帼英雄敬献了花篮,目光相聚在那张永远18岁的脸上。敬礼之后,谭映天和学生们一同唱起了稻田中学的校歌,“这首歌,刘守玟也曾在班上大声唱过。”她说。
“她(刘守玟)是英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觉得她很了不起,爱国,又很正气。”一名男学生说。
回忆平时文静内向,抗战时去打仗
2004年6月,潇湘晨报一篇题为《遥望故乡66年》的文章正上方,一张年轻而秀气的脸庞跃入谭映天的视线。
照片中女兵的着装风格、头饰外形以及照片所处的背景,都与学校所存档的老照片很相像,由此推断,女兵可能出自长沙女中(现稻田中学)。
为确认“无名女兵”的真实身份,谭映天用校友会的名义给300多名海内外老校友寄出校刊,上面有女兵的故事、照片,并发出恳请帮忙寻找女兵的求助信。最终确定“无名女兵”名叫刘守玟,是常德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人。
同年7月,潇湘晨报组织人员从徐州将“无名女兵”的遗骸接回湖南,并于当年9月18日在湖南革命陵园为女兵立碑。
王杏华便是当初认出这个“老同学”的一员。
据王杏华回忆,印象中的刘守玟不太爱讲话,在班上挺文静内向。
“我们那一届,1935年入的学,1937年战争开始,就没见她来上学了。后来知道她是去打仗了,我们同学当时都很惊讶,平时文文弱弱一个女孩子,没想到关键时刻这样勇敢,这样富有爱国情怀。”王杏华说。
事件回顾
1938年,一名18岁的湖南女兵在抗日战斗中,为抢救战友,在江苏省徐州市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临终前,这名女兵托当地一位老奶奶捎一封信回故乡。老奶奶通过打听得知,这个女兵只有18岁,是当时的湖南长沙女中一名中学生。此人,便是刘守玟。
新闻链接
湖南革命陵园招募志愿者
4月1日,两名来自长沙理工的大学生来到湖南革命陵园,报名成为这里的一名“雷锋志愿者”。
3月12日,湖南革命陵园2017学雷锋红色志愿行暨湖南革命陵园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成立。
湖南革命陵园管理处联合潇湘晨报、十几岁传媒,开展覆盖全省的志愿者服务红色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开发出革命陵园本身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为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树立红色爱国主义标杆,引导市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目前,服务站正在面向社会各界招募志愿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缅怀先烈的爱国红色教育中来。
来源:红网
作者:刘双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