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半条被子》故事后续:刻在生命里的承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泉森 卢黎清 朱丽萍 江文辉 编辑:王津 2017-04-05 09:55:36
时刻新闻
—分享—

罗开富抱着85岁的朱中武说:感谢你们的妈妈,她值得我一辈子学习!(朱丽萍 江文辉

罗开富(右一)对徐解秀孙子朱分永(左一)说:你还好吗?我们又见面了。

罗开富面对徐解秀老人的遗像说:大娘,我来晚了!(朱丽萍 江文辉  

罗开富说:成为汝城县荣誉市民,这是要我继续工作的节奏,我得努力干好工作。(朱丽萍 江文辉 

鸟瞰沙洲,未来发展会更美好。(朱丽萍 江文辉 

  红网记者 张泉森 卢黎清 汝城报道

  题记:2017年3月26日,77岁的罗开富第七次来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这是一段因“半条被子”持续了33年的情谊。“我老了,但发展让沙洲村越来越年轻,不变的是‘半条被子’的情谊与沙洲老百姓对党的情感,我想这会一直延续下去。”罗开富与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着不解之缘,所有的一切缘于他与一位叫徐解秀的老人以及通过采访老人首次披露的《半条被子》故事。

  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的湖南省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四面环山,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美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进入湖南的第一站。后来,汝城县被认定为革命老游击区和第一批井冈山老区县。

  相传当年,八万多人的革命队伍,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罗霄山脉大大小小的山头,历经大小战斗20余次,在此顺利突破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谱写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悲壮诗篇。汝城县文明乡就是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乡镇之一。

  八十多年光阴弹指一挥间。红军已经远去,但是红军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2017年3月26日,持续下了一个月的春雨突然停了,久违的太阳在汝城县沙洲村的上空露出了笑脸。村子里一下子亮堂了起来,村民纷纷走出家门感受这份春光明媚的惬意。

  下午3时许,村民集聚在村口,翘首以盼,今天村里将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位曾经6次探访过沙洲村的客人,《经济日报》原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罗开富。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从此,“半条被子”,汝城县、沙洲村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罗开富说,他一直想再来看看,看看沙洲村的新变化。

  “大娘,我来晚了!”

  车子刚刚停稳,罗开富急切地打开车门,下车后驻足沙洲村口,77岁的他精神抖擞,一下就认出了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握手,拥抱在一起。行走在沙洲村,罗开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走进徐解秀旧居,徐家后人以放鞭炮这种农村最高的礼节来迎接这位特殊的客人。望着供台前徐解秀老人家的遗像,罗开富深深地三鞠躬,饱含热泪地说:“大娘,我来晚了,我又来看您了,没有见到您老人家最后一面,没能帮您找到三个女红军,我对不起您!”

  曾陪同罗开富5次来文明乡沙洲村采访的汝城宣传部原副部长刘小林告诉记者,罗开富每一次来到沙洲都要祭拜徐解秀老人。“他当年离开村子时答应了徐解秀老大娘,帮助她寻找三位女红军,答应了大娘即便没有找到也要来看她,可是直到徐大娘辞世,都没找到三位女红军,罗记者内心应该是非常遗憾的!”

  罗开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经济日报》记者身份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采访。1984年10月16日,他从江西瑞金出发,按照红军当年的长征进度,用了368天的时间,徒步走完长征全程,他是当今世界徒步重走长征全程的第一人。“半条被子”的故事,是他出发22天后,走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听徐解秀老人讲述的。

  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来到沙洲村,遇到了84岁的徐解秀老人,听她讲起了50年前三个女红军送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罗开富将这个故事以题为《当年赠被情谊深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发表在11月14日《经济日报》头版。稿件刊发后大大出乎罗开富的预料,引起了邓颖超、蔡畅、康克清等15名经历长征仍健在的女红军,以及部分参加过长征的老将军的高度关注,这些红军战士,老将军委托罗开富代表所有的红军战士给徐解秀送一床崭新的被子。报道发出后,罗开富一直在寻找三位女红军。他想,时间会带来惊喜,等找到三位红军女战士,再一起去看徐解秀大娘,可是这一找,就是7年。

  七年间,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与罗开富一直有书信往来。时隔七年之后,1991年的农历腊月,罗开富带着老红军的嘱托和被褥专程从北京赶往沙洲村看望徐解秀,并准备带着老人家到北京过年。然而,就在村口,噩耗传来,罗开富获知:徐解秀老人在三天前已经离开了人世。

  “罗记者将北京带来的蚕丝被摆在徐解秀的坟头,然后跪在坟前泣不成声,许久没有站立。嘴里不停的念叨‘大娘,我来晚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现任郴州市委网信办主任麻杰当时是陪同人员,时隔26年,回忆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33年过去了,岁月阡陌。每每想到未了的心愿,罗开富深感遗憾:当年答应帮徐解秀找到三个女红军以及再来看她的承诺,像镌刻在他生命里一样,令他牵挂一生。自1984年11月离开沙洲村后,罗开富还于1991年、1996年、1999年、2005年、2009年来过五次,每次来,都会去为徐解秀老人扫墓。

  “感谢你们的妈妈!”

  得知罗开富来了,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口,把罗开富和随行来的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县长黄志文一行团团围住。

  在徐解秀的旧居前,罗开富一眼看见了徐解秀的两个儿子,并跨步前去与85岁的朱中武、79岁的朱中雄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感谢你们的妈妈!她的精神值得我一辈子学习。”

  旧居仍保留着徐解秀生前居住的样子,家什都原封没动。朱家后人知道珍贵的客人要来,特意将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1991年邓颖超等老红军老首长委托罗开富送来的被子依然铺在了徐解秀生前睡过的床上。

  徐解秀的曾孙朱向群告诉记者,老人在弥留之际留下了遗言:“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因为共产党是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分给老百姓一半的好人。”从此“听共产党的话,跟党走”成为了朱家的家训。

  “受老一辈人的影响,几十年来村里家风民风村风一直非常正,村民积极进步、爱党拥军的传统没有丢。”沙洲村支书朱中建介绍说。沙洲村有516口人,18名共产党员,村里先后参军有20个,而徐解秀的后人中,当兵的有5人,党员有4名。

  徐解秀的孙子朱分永在沙洲村当了20多年村干部,带领全村人从通电、修路、架桥、建学校到种植水果和蔬菜,逐步过上了幸福生活。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朱向群手中,当过兵的朱向群告诉记者,曾祖母生前要求很严格,爷爷、爸爸传承了家风。“半床被子”的家训传到朱向群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他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沙洲村的村主任。他说,要把“半床被子”的故事传下去,带着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建设美好沙洲。

  红色印记

  83年过去了,红军的身影早已远去,但在汝城,在这个村子里,仍然留着深深的红色印记。

  “三位女红军剪下了半条被子,留下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深情,留下了人民对共产党的认识和想念。”罗开富说,“沙洲村民对这个认识和想念感悟得更深。”

  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汝城县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一只藤碗”“一座无名红军墓”“一本政治教材”“一张借据”的故事。

  有关“一只藤碗”的故事至今传颂。据当地老人讲,83年前,汝城东山桥农民罗秀林上山割草,发现石棚里的稻草上睡着一个人,鲜血浸染了草鞋。经过交谈,才知道是负伤的红军。罗秀林热情地邀请红军战士到家里疗伤,因担心连累罗秀林一家,红军战士怎么也不肯去。于是,罗秀林坚持每天给红军送药送饭。伤愈后,红军战士要继续追赶部队。分别时,他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只精美藤碗,送给罗秀林作纪念。红军战士说:“小老乡,我父亲亲手编织了这只藤碗,他牺牲时,把这只藤碗交给我,现在我把这只藤碗送给你,希望你继续支持革命队伍!”

  而汝城泉水镇钟家五代人接力为无名红军首长扫墓的故事也在当地“朋友圈”广为流传。每年清明节,钟家人结队为红军扫墓。钟文瑶回忆说:“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背着我上山扫墓,偶尔大伯叔叔轮流带我们上山,年年都去。”而这位长眠于此的红军首长,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据介绍,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经过汝城县泉水镇正水村水头坳时,红三军团一位首长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同行的小战士把他就地掩埋。当时,村民钟义贞夫妇正好经过水头坳,便把受伤的小战士带回了家养伤,红军战士临走时留下了两颗手雷,一只算盘,嘱托照看首长的墓。钟义贞就是钟文瑶的曾祖父。1944年钟义贞去世前,托付儿子钟俭德、钟仁贱要记得给红军首长扫墓。两代人虽然都走了,给红军扫墓的传统却延续下来了。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清明,钟家后人都要为红军首长扫墓。到现在,钟家五代人已经坚持了82年。钟文瑶说,等儿子长大后,一定要告诉他这个故事,让红军精神和先辈传统世代相传。

  走好新长征路

  “我今年77岁了,肯定斗不过岁月,头发白了,而汝城沙洲村却变得年轻了,但唯一没变的就是这里对党的感情,对红军的感情以及热火朝天的干劲。”罗开富行走在沙洲村,望着一派生机的村庄感慨地说,“希望沙洲的明天会更好,沙洲的老百姓更幸福!”

  当天下午,在沙洲村朱家宗祠前,举行了简短的仪式,罗开富把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赠送给了汝城县党史部门。在授予罗开富汝城县荣誉市民的仪式上,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动情地说:“习总书记用这个故事讲出了共产党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方南玲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接过红军战士的“接力棒”,坚守一份为民情怀,就要常念长征情,就要常想百姓事,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精准扶贫,带着群众脱贫致富,决胜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方南玲告诉记者,眼下摆在全县领导干部面前最大的一件事、最重的一份责,就是带领汝城40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迈步奔小康,这不仅是一付重担,更是一份刻在生命里的承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泉森 卢黎清 朱丽萍 江文辉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4/05/9573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