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郴州桂阳县炼锌术遗址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

来源:红网 作者:赵晶 编辑:夏君香 2017-04-13 10:22:49
时刻新闻
—分享—

2016年11月8日,郴州桂阳县,桐木岭矿冶遗址出土的坩埚。图/记者辜鹏博

  红网长沙4月13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不到桂阳桐木岭,怎知古人炼锌有术,生财有道。”昨天,一年一度的考古界奥斯卡揭晓名单,湖南省桂阳县桐木岭矿冶遗址成功入选。

  那么,这处隐藏于县城山区的遗址,究竟拥有怎样神秘的炼锌工艺流程呢?

  本报长沙讯你知道吗?考古界也有奥斯卡。4月12日,被称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桂阳县桐木岭矿冶遗址入选。这一考古发现,揭示了古代矿冶生产的完整画卷。

  桐木岭遗址位于郴州市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遗址面积约11万平方米。遗址中心有一处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上呈“品”字形分布三个功能单元:一个用于焙烧,两个用于冶炼。焙烧单元内有6条焙烧台,焙烧台上有焙烧炉。冶炼单元中分布着1-3个冶炼区域,每个区域内以槽形炉为主体。遗址出土了较为完整的冶炼工具,如坩埚、冷凝兜、冷凝器等,并出土青花瓷器、陶器、钱币等生活用品。考古人员结合发掘情况并通过检测分析,推断这是一处以炼锌为主,兼炼铅、铜、银的多金属冶炼遗址,初步推测遗址始于明末清初,废弃于清代中晚期。

  “不到桂阳桐木岭,怎知古人炼锌有术,生财有道。”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莫林恒介绍,《汉书·地理志》记载,因当地矿产资源丰富,唐宋以后桂阳成为全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铸币基地,明末清初达至极盛。在桂阳县城附近山区里,仍存在数十处古代矿冶遗址。去年7月到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桂阳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其中一处桐木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的炼锌及多金属冶炼遗迹,出土一系列重要的冶炼遗物。比如,出土的槽形冶炼炉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炼锌炉。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此次考古发掘通过对遗址中心部位冶炼平台的整体揭露,完整复原出冶炼场址的功能结构布局。这对于认识古代手工业场址的功能分区、工艺流程、生产规模、工人的生活及生产力状况都有重要参考价值。锌、铅、银、铜等多种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发掘出的多个成排圆形焙烧炉填补了我国炼锌技术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揭秘

  揭开炼锌术的神秘面纱

  在古代,炼锌术一直十分神秘。锌是配制黄铜的合金元素,有容易挥发的特点(沸点为907℃),所以生产不能用普通的竖炉,需要复杂的蒸馏装置,因此炼锌技术出现较晚。根据桐木岭遗址出土的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炼锌槽形炉及相关遗迹遗物,可全面复原当时炼锌工艺流程:工匠将矿石焙烧、破碎、分选,加些煤炭,用陶罐装好,置于槽形炉的炉栅之上,外加煤饼为燃料。为了得到易挥发的锌,工匠在陶罐上部加喇叭形冷凝器、兜和铁盖,锌蒸汽升到上部冷凝。

  “残炉断壁之间,竟掩藏着将硫化锌先氧化、再还原的秘方和多金属冶炼独特技艺。”莫林恒说。

  小知识

  当时已经有了用于炼锌的“特制反应罐”

  《天工开物》中曾记载,明代炼锌使用“密封蒸馏法”。在桐木岭遗址,发现了大量用于炼锌的“特制反应罐”——坩埚。这些状如小型花瓶的坩埚是陶制的。“古人将锌矿料放入坩埚烧至沸腾,气化后冷凝,再将冷凝后的锌收集起来,提纯后再浇铸成锌锭。”莫林恒说。

  除了用来炼锌,坩埚还被“废物利用”。砌墙、搭台……遗址各种建筑构件都可以发现坩埚掺杂其中。

  背景

  什么是考古界奥斯卡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开始于1990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办,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当年重大的考古发现,迄今为止已举办27届,被称为“考古界的奥斯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已有十个项目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益阳兔子山遗址和洪江高庙遗址等。

来源:红网

作者:赵晶

编辑:夏君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4/13/95474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