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络媒体自贡行]182岁的千米盐井 诉说盐业辉煌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陈佳婕 2017-04-25 17:15:00
时刻新闻
—分享—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原为到自流井经营盐业的陕西盐商集资兴建的西秦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设计精巧,融明清两代宫廷建筑和民间建筑于一体,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道光七年,由著名建筑师杨学三主持大规模扩建。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逐层加高,建筑中木雕、石刻、彩绘、泥塑精妙绝伦,令人目不暇接。

记者们走进博物馆了解了自贡盐业发展历史。

谁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古代盐工们用来担盐卤水的竹篮子。盐工们在竹篮里面涂抹一层桐油。

燊海井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凿成于1835年,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1001.42米)的深井,已经182岁。

井口仅为碗口大小的燊海井深千米,全由人工凿成。放在当今来说都有点不可思议!图为工作人员刚从井口取盐卤水出来,倒进旁边的池子。

高高耸立的是天车,即盐井取卤水的井架子。

用大铁锅土法熬制井盐,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制盐技艺。走进灶房,蒸汽缭绕,气温比外面高不少,直径1.5米左右的大圆锅里的液体正在不停翻滚沸腾。这个大圆锅就是制盐的圆锅灶,又称为瓮笼灶。

  红网自贡4月25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李慧芳)历史上,自贡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年历史。盐业经济,是自贡的城市名片之一,也是自贡这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千年的盐业生产造就了自贡独特的盐文化。4月25日,参加“2017全国网络媒体自贡行”的中央和省级网络媒体参观了自贡燊海井和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细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灵魂。

  走访182岁的千米盐井——燊海井

  提捞采卤、卤水输送、制作井盐、储盐运盐……这是一条完整的生产链。4月25日,当记者们走近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凿成于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1001.42米)已经182岁了的深井——燊海井时,无不对我国古人巧夺天工的设计而感到惊赞!

  还未到燊海井,远远的,就能看到高达18.4米的“天车”。所谓天车,是由几百根圆杉木连结,竹篾绳捆扎而成巨大的支架,竖于井口,用于提捞汲卤。

  古时汲卤,动力来源是离天车不远的大车,大车带动天车链接的一根长11米的楠竹筒深入千米井中,竹筒底部设有活塞,能利用水压开关闭合。竹筒升起后,用铁钩钩开活塞,卤水倒入地簧桶中,再由工人挑到灶房倒入盐锅制盐。

  燊海井最早以人力推动大车转动提捞卤水,需要8至12个工人,后来使用4头牛拉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的卷扬机代替了大车,镔铁筒代替了楠竹筒,钢绳替代了竹篾绳。

  燊海井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用大铁锅土法熬制井盐,是自古传承下来的制盐技艺。走进灶房,蒸汽缭绕,气温比外面高不少,直径1.5米左右的大圆锅里的液体正在不停翻滚沸腾。

  记者了解到,制盐工艺共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是提清化净,将卤水排入圆锅中烧热后把黄豆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同煮,一边煮工人一边清理分离出的杂质以提高盐质,一锅卤水要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熬煮,待水分干后结成盐晶体;其后过滤掉杂质、定型,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晒盐时间需要4至5天。

  目前,燊海井仍有八口圆锅煎盐,每日产量仍保持在两吨左右。

  参观博物馆 惊赞劳动人民的智慧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于1959年由邓小平同志倡议创办,是我国建立较早的收藏、研究和陈列中国盐业历史文物的专业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博物馆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吉成井盐作坊遗址,1个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1个近现代工业遗址——大安盐厂和1个分馆(狮市镇盐运历史文化陈列馆)。目前馆藏珍贵文物595件,是自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专业科技博物馆委员会理事单位。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以其瑰丽的建筑和丰富的内涵,迎送了数不清的中外观众和佳宾。建馆以来,该馆还多次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秦会馆和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王爷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使这两座清代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为自贡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编辑:陈佳婕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4/25/95059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