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株洲4月28日讯(记者 聂千川 实习生 曹缇 通讯员 肖旭清 张书乐)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6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表扬激励通报。其中,湖南省株洲市有3项“上榜”,是此次湖南省获“赞”最多的市。
通报显示,株洲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
老工业基地调整 株洲打好三张“牌”
株洲作为传统型的工业城市,早在1951年建市时,国家便在此布局了铁路机车、冶炼、化工、航空、机械等系列产业,这构筑了当地此后发展的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由于产业的粗放式发展,株洲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该市在2003、200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湘江株洲部分断面被列为水质最差的区域。
对此,近年来,株洲对于产能落后、过剩和产品粗放粗糙、低端低效的行业在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将加快转型。主打“减”中“去”、“去”中“转”、“转”中“升”。
“减”中“去”。煤炭、冶炼、化工、烟花爆竹等行业一部分产能将有序退出,新上项目原则上不得审批,特殊情况也会采取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形式。计划显示,今后2-4年,株洲市的煤炭产能将减少150万吨,总数由62家减少到60家;到2017年,烟花爆竹企业将退出120家。
“去”中“转”。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5家央属企业和37家冶炼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后,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清华创新园、工业遗址公园和总部经济园,形成新的业态、新的模式。
“转”中“升”。陶瓷、服饰、烟花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将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品质提升的需求侧带动下,主动迈出提质升级步伐,产品呈现多样化、高端化、人性化。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中国动力谷
在由政府牵头去产能的同时,株洲不忘及时发展新兴产业促转型,即做强“高、精、尖”等高端优势产业,以此来承接和补位老旧产能削减之后的空档,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据了解,株洲市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核心的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三大产业,瞄准产业价值链高端前沿,加快研发高端技术,加紧生产高端产品,优势将逐步扩大。
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株洲汇集了全球轨道交通产业链上最尖端的科技人才,以3位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达11万人。株洲是中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职业教育基地,有各类职业技术院校48所。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每年可输送毕业生近10万人,可承接15万人 “订单式”培训,能够满足企业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劳动力需求。
作为株洲新兴产业崛起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株洲航空产业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山河科技、美国罗特威、北航小蜜蜂等一批整机制造项目,中航动力航空零部件制造、高精传动等一批航空配套和衍生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株洲通用航空城。
目前,株洲正在布局, 利用原有重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计划打造全球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
作为民生领域重要支撑的医疗行业,株洲同样有着不俗的“业绩”。株洲作为全国首批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今年1月被国家卫计委、财政部联合评为湖南省唯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地方成效明显”城市。
然而,过去株洲也存在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导致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对此,株洲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不断优化医疗服务体系,以大手笔塑造“大格局”。
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原则,该市制定出台了《株洲市“十二五”区域卫生发展规划》和《株洲市直公立医院“十二五”设置发展规划》。同时,为严格执行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有关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的文件要求,该市还起草了《株洲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在此基础上,株洲市开始逐步建立“市级医疗服务中心——区(县)级医疗服务中心——街道中心/社区诊室/乡镇卫生院”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城区,以市中心医院作为全市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同时办好城区四个行政区的三级综合医院,做强区(县)域医疗中心,使其充分发挥区(县)域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基层,按照城区“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卫康室”和农村“一乡一院、一村一室”的原则建设,实现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
此外,通过与国内顶尖医院形成专科联盟、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形成医联体、启动县域城乡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等措施,全市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和共享性得到提高,县级病源回流明显,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同比增长5.76%,各县的县域就诊率平均上升10%以上。
来源:红网株洲站
作者:聂千川 曹缇
编辑:李艳华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