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谢璐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精彩的主旨演讲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老灿烂的文明和开放包容的风貌。让湖南人倍感兴奋和自豪的是,演讲中提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在上个世纪末打捞出56500多件产自长沙窑的瓷器,揭开了长沙窑这座“世界瓷器工厂”的神秘面纱。
长沙窑,这一浴火而生、乘水而兴的中华文化瑰宝,因“黑石号”的发掘而重现璀璨光芒,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而重聚世界目光。
1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弄潮儿
时间回溯到1200多年前,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李唐王朝,北方的长安因战乱逐渐冷清、衰败,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其中包括许多窑工。他们来到涛生云灭的湘江边,在铜官至石渚湖一带惊喜地发现了极适宜制陶的黏土,于是在此安顿下来,同时将唐三彩工艺也带到了这里。
在更加自由开放的南方地区,传统技艺与全新材料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唐三彩中流动浸润式彩釉和模印贴花装饰在长沙窑以新的形式——高温釉下彩的面貌出现。匠师们创造性地将铁、铜、孔雀石等呈色剂掺入颜料,用笔沾取直接在未烧制的瓷胎上绘饰图案,再上一层釉入窑烧制,通过熟练掌握窑温,使瓷器上呈现褐、绿、酱、铜红等一种或多种色彩,打破了当时“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真正为中国陶瓷业带来一个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这被业内专家们誉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长沙窑的匠师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智慧和着汗水滴落在瓷器上,绽放出一株株创新的花朵——
综合采用模印贴花、画花、印花、镂空等装饰技法,为瓷器添上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人物等图案,或单线勾勒、或彩色渲染,让简单的器物充满生命的活力。
为使产品获得买者青睐,长沙窑瓷器率先涉足商业广告语、商业铭文、姓氏铭文,用釉下彩标示的“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直接醒目。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开创以诗文书法装饰瓷器的先河,据统计,至今长沙窑遗址出土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诗文60多首,成为《全唐诗》的重要补充,其中出现最多的是五言诗,内容大多反映当时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思想感情,不严格强调韵律,只求语言淳朴、感情真挚。
更具突破性的是,长沙窑为迎合异域市场需求,大胆吸取西亚、波斯的艺术风格,色彩浓烈的胡人舞乐图、狮林图、椰林等装饰常见于瓷器内壁。
“正因为其工艺与时俱进,且产品物美价廉,长沙窑在公元8世纪时已取代越窑成为中国产瓷最大的窑坑。”湖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李建毛介绍,鼎盛时期,长沙窑的瓷器从铜官港口出发,由湘江入长江,经扬州、靖江、泉州等口岸,出口到东南亚、西亚、北非等29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唐代“外销第一窑”。
由此可见,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长沙窑功不可没。
2 重现大唐盛景的湘陶小镇
兴起于“安史之乱”,鼎盛于晚唐,衰落于五代末期,走过了200多年光辉历程的长沙窑,为铜官古镇赋予了独特的“陶都”风情。
今天漫步铜官,从誓港至石渚,沿江十里堤岸,房屋琉璃瓦盖,烟囱高低错落,大大小小的厂房鳞次栉比,外兴窑、贡兴窑、义兴窑等70多处古窑址如珍珠般散落,窑场、码头、空坪里,五颜六色的陶瓷产品俯拾皆是,点点滴滴无不在悄然诉说昔日的辉煌。
自1956年发现至今,长沙窑共发现龙窑遗址76处,采泥矿遗址24处及码头区、货藏区、墓葬区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公里,出土文物过万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的长沙窑在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健康地“活”下去、精彩地“活”起来,铜官自2012年起步入了“打造铜官陶城,建设中国名镇”的快车道。近年来,望城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铜官陶瓷产业复兴的实施意见》,编制了《陶瓷产业复兴发展规划》,从产业布局、资金投入、财税扶植、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铜官古镇建设和陶瓷产业复兴以强力支持,区财政连续3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铜官陶瓷行业协会、望城区版权工作服务铜官站等相继成立,铜官更随着“湘江古镇群”的建设纳入了市级规划蓝图。
由此,曾经“孔雀东南飞”的本土陶艺人才纷纷回乡创业,国内外文化名人和投资客商争相进驻,2012年至今新增陶艺企业实体20余家,相关从业人员3500余人,年产值约20亿元。目前,铜官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武强和2名国家级陶艺大师及20多名省级陶艺大师、工艺美术大师,一条集生产、销售、开发、展示、体验、传承于一体的陶瓷文化产业带正形成于湘江之畔。
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谭家坡遗迹馆里,遗存的1.4米高的唐代龙窑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古代窑场风貌,窑工工作场景塑像结合3D影像播放,为游客讲述从取泥、拉坯、上釉到烧造的生产过程。
铜官古街上,古老的麻石路面泛着青色的光泽,砖木结构的古建筑房屋修旧如旧,古时的老字号商铺被新兴的陶艺大师工作室所取代,大师们在此将传统铜官陶瓷技艺与现代文创元素、文旅产业完美结合,开创出一个崭新的陶瓷时代。
计划于今年10月开馆的长沙窑博物馆,拥有5200平方米展区,将一比一仿制“黑石号”沉船,专题展出长沙窑精品文物,利用场景化、体验化、互动式、沉浸式的空间展示语言,再现长沙窑瓷器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景象。
计划于明年6月开业的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投资约100亿元打造大唐盛景,届时,铺满樱花的大道、青砖黛瓦的宅院、高耸入云的铜官阁、古韵悠长的戏台等,将为游客展开一幅恢宏的唐风画卷。
3乘“一带一路”东风重返国际舞台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在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的指引下,东西方文明再次碰撞与交融,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正迅速形成。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支点的长沙铜官,在新的历史舞台上,该如何展现其责任与担当、继续发光发热呢?
5月16日,望城区举行长沙铜官窑与“一带一路”座谈会,数十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代表、铜官文旅企业代表、资深媒体人共聚一堂,就此展开深入研讨,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湖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说:“要对长沙窑遗址及其所承载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行申遗,以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长沙窑的文创产业和文旅产业,这将推动湘江沿线的历史文化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大融合、大发展。”
湖南省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陈舫建议:“铜官陶瓷产业要加强产学研融合,通过提高创意水平和科技手段,推动传统产品优化升级,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并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新产品,同时利用‘互联网+’改造陶瓷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环节,拓宽发展空间。”
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主任郭学仁说:“加速推动长沙窑走向世界,建议一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是举办长沙窑与‘一带一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精品瓷器展览;三是策划寻找最美长沙窑瓷器、帮助流落国外的长沙窑瓷器回家等活动。”
……
“对于未来3年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铜官街道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铜官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志国介绍,依托陶瓷文化传承,扶持壮大一批陶瓷企业,通过搭建陶瓷产业服务公共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奖补政策等措施,实现陶瓷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依托铜官创客中心,打造“湘江创客群”;依托书堂国学小镇、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大景区、大项目的建设,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发展。
千年之前,长沙窑的瓷器从铜官港口出发,驶向世界;千年之后,长沙窑再一次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国际舞台,用厚重的历史积淀向世界传播着中国文化。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
编辑:康晓乔 实习生 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