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湘音衡山话 :“喝哪个地方的水,就说哪个地方的话”

来源:红网 作者:钱烨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2017-06-04 11:06:18
时刻新闻
—分享—

后山话或夹山腔里喊倒水为“筐水”,发音人彭亚香,水口村人。

衡山方言分布图。

前山话喊翅膀为皮则(则音杂)。

前山话喊蝌蚪为蟆葫弄。

前山话喊门槛为门磴。

前山话喊蜻蜓为蚱蜜子,发音人罗步庵,南岳镇人。

后山话喊翅膀为翼架(架音嘎)。

后山话喊蝌蚪为秧蟆婆。

后山话喊门槛为地方。

后山话喊蜻蜓为洋蜜蜜,发音人尹师傅,岳林乡人。组图/潇湘晨报记者 谢长贵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钱烨

  从1984年开始,方言学家彭泽润教授就在衡山县做田野调查,前后走了350个村子,绘制了90幅高密度的地理语言方言地图。像“吃饭了么”“爸爸”“快跑”“门槛”“买”“脸”这些词汇或口音,要每个村子问一遍。

  他在手绘的地图上,圈出每一个音节在地域上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90幅地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衡山方言在地域场内随着空间的转变而流变。

  南岳衡山,作为自然的山脉横亘在县境的中间,以南岳为界,衡山县方言可分为前山话、后山话与夹山腔。前山话以城关开云镇为据点,紧依湘江;后山话以白果镇为据点,紧依涓水;而这两条流域之间的分水岭,大概就是夹山腔的过渡区。

  语言的界线,天然地被河流与山脉切割开来。

  90幅方言地图,350个村落里的真实乡音

  5月23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我们进入彭泽润教授的办公室时,他正在吃一碗葛粉,这是一个衡山人的早餐。

  彭泽润在师承湖南著名方言学家鲍厚星教授时,就开始着手调查家乡的方言,相继对衡山县350个村子进行高密度走访,绘制了90幅高密度的地理语言方言地图。

  像“你吃饭了么”,这种问题要问遍350个村庄。其他如称呼“爸爸”“姐姐”“门槛”“买”“脸”“辣”等词汇也亦然。不仅要分辨相同词汇的不同表达,同一词汇的发音变化亦在调查记录之列。

  通过每一个日常用语词汇的发音与词意表达,彭泽润触摸到其他语言调查方法无法感知的方言细节。这些连日常操持此母语的本地人都已熟视无睹或难以概括完整的差异,被彭泽润用极细微的点标记在90幅衡山县地图上。

  这些方言的发音、表意词的变化在地图上以密集的点联系起来,组成了衡山县方言的完整面貌。就像地质学家根据沉积岩里的化石标记出地层的年代、分界与分布区域一样,彭泽润从这些复杂的口音中筛选出来的特征词或明显的口音差异,清晰地划出了衡山县方言的内部界线。

  衡山作为自然界线,从湘中平原上隆起,自然切割了山前山后的口音。山前区的南岳镇、开云镇、长江镇、店门镇等讲前山话,这也是衡山县的主力方言。这块山前稍微平坦之地裸露在湘江左岸,历来为湘、赣地区进香拜庙的重要通道,在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明清时期,沿湘江以码头铺为落脚点,所以现在的城关镇,紧依湘江,成为前山话的集中据点。流经前山区的众多河流,如龙荫港、乌石浦港、清凉港,皆注入湘江。

  而后山,指南岳衡山背后西北片区域,包括岳林乡、拜殿乡、东湖镇、马迹镇、新桥镇、白果镇等讲后山话。

  因衡山阻绝,后山区以向北流淌的涓水为出行、灌溉通道。这条发源于双峰九峰山的内陆河流,在流经双峰、衡山两地后在湘潭注入湘江。也许是发源于双峰的原因,流过来的水就带着双峰古湘语的口音,让后山话比前山话听起来,声调更加抑扬顿挫,尾音也夹杂着双峰、湘潭的尾子。

  这两种口音的界线,在沿着037县道翻越衡山时最为明显。南岳镇与岳林乡相隔8公里,各为前后山脚,而前者说前山话,后者则说后山口音。

  这种明显的界线在绕经衡山东麓时又是另一种境况,东麓山体垂降缓慢,下了祝融峰后向龙凤乡、望峰乡、岭坡乡眺望,山体连绵,在前山与后山之间形成一低矮丘陵通道。这片丘陵地带即为夹山腔区域,即混杂着后山话与前山话的过渡口音之地,也就是相夹于上述两片区之间的龙凤乡、望峰乡、岭坡乡地界。

  有趣的是,即使这一狭窄的陆路孔道内,也是一条涓水的支流桃花溪的主要流域。这样,根据湘江、涓水、桃花溪的主次关系,衡山县方言的口音也逐次可以用“喝哪个地方的水,就说哪个地方的话”简单概括了。

  通过山脉与河流的走向,触摸母语最细微处的活力

  “人活在哪儿,语言就生长在哪里”,彭泽润说,而调查语言就像是在探险,他回忆起十多年前在衡山县做田野调查,350个村落基本以步行完成。

  “在白果镇同心村调查的那天下着毛毛雨,走了1个小时的峡谷,周围没有人家,只有农民种植的庄稼。经过高坳组的时候,遇到水库堤坝一样的陡峭的石头山挡住了路,两边也是墙壁一样陡峭的山,我多次试图抓住什么爬上去,但是没有成功。”彭泽润说。当时困在那里,饿了就以菜地里的豆角为食。

  彭泽润曾为了增加调查效率买了一辆摩托车,他骑着摩托车翻越南岳山间众多的岔道,到山间散户中去调查他们的口音,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有无影响。

  “步行可以随时了解和真实感受什么地方开始出现方言变化。”彭泽润说,在新桥镇调查期间,从新桥水库坐船到了与双峰交界地方的两边进行比较调查,口音就不一样。而在白果镇调查期间,步行到衡山与湘潭交界的晓岚港,这里是涓水与昌河交汇之地,丁字形的河道不仅成为两县的分界,也成为后山话与夹山腔的天然分界线。

  语言调查结束后,怎样将这些方言的发音、表意词的变化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出来也是难题。彭泽润把现成的彩色地图缩小复印成黑白地图以后,忽略不需要的地理信息,用透明的纸把行政边界描画出来,然后把手稿扫描输入电脑,在电脑上用图片处理软件按照手稿的位置重新在不同图像层次上分别描画行政区域界线,输入地名、标记等,花费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做好包含接近40个村子的方言地图的模型。

  待把350个村落的方言点全部绘制完成,通过山脉与河流的走向,彭泽润触摸到了母语最细微处的活力。

  专家观点

  方言进课堂应从方言地图进课堂做起

  湖南省最早的方言地图是1935年秋季,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等人写成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于1974年在台湾出版。其中的湖南方言地图把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分成五个区。

  1956年到1960年,湖南省教育厅委托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承担全省汉语方言普查的工作,共调查了87个县市的方言。后由彭秀模、曾少达等同志整理,写成《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1960年9月印成石印本,内部交流。这份报告把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分成三区。

  到了1985年,湖南著名方言学家鲍厚星在前人调查基础上绘制的方言地图,才真正把湖南省的方言片区搞清楚。鲍厚星结合湖南马蹄形地理环境,将境内的方言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客话、西南官话与土语双语区、瓦乡话,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湖南方言基本脉络。

  前3张代表性的方言地图以宏观片区为主,而自上世纪90年代彭泽润潜心绘制衡山县方言地图则是方言地理研究的首创。

  彭泽润介绍,自国家语保工程推进后,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式微者应以多样的保护方式进行,而方言进课堂是传承本地母语的必要手段。

  现在不仅要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下用方言交流,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即方言地图应该亟须推广。这种方言地图不仅是宏观方面的方言地图,更加需要微观层次的方言地图,让孩子们一目了然在自己的生活场域里,母语是活生生地存在的,而且以多样的姿态在各地扮演着日常交流的主角。

  方言,在细微处

  都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但即使是地道的乡下人,也可能很难说清楚这十里、五里的风俗、口音到底不同在哪里。

  语言的流变就像流经地表的河流一样,在不经意间,峰回路转,境况就大不同了。

  在衡山县,有句老话“喝哪个地方的水,就说哪个地方的话”。照此讲,被南岳衡山一分为二的衡山县,山前讲前山话,喝湘江水;山后讲后山话,喝涓水;而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亦是山脉起伏的低矮区,讲一种夹山腔,是以后山话为主体,前山话缓慢渗透的过渡区,而桃花溪正从此地流过。

  山与水自然划出了这块湘中地区的口音,在乡民的认知中也深以为然。那么,语言到底有没有这些界线?如果有它在哪里?

  本期《湖湘地理》将借助90幅衡山县方言地图,从每一个生活中的词汇、口音,去分辨语音的边界,在细微处听一听来自乡音的细节流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