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单整合专业? 你可能遇到了假的大类招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2017-06-15 12:02:05
时刻新闻
—分享—

刚走出高考考场的高三毕业生即将面临填报志愿时的专业选择。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长沙晚报记者 徐媛

  考上清华、北大的两位湖北学霸,因为专业不合适,退学后双双回炉重造,高考再战后两人都考取了北大的心仪专业。消息一出,在赞叹学霸内功深厚的同时,人们也将视线直指高考专业选择的“一锤子买卖”上。

  今年,大类招生成为了高考改革的热门趋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以及湖南的多所高校都宣布将推行大类招生。

  被视为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的大类招生,其实在几年前的某些高校试点中,有的很快停止,有的萌生退意。这种从理论上能有效防止新生与专业“盲婚哑嫁”的招生方式,为何止步,路在何方?

  大类招生对接新高考

  “大类招生”的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改革举措。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在大类招生之前,国内大学学科专业划分很多很细,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加速更新,职业转换可能性越来越大,通过大类招生,强化通识教育,学生可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同时,深入了解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后,再进行专业选择。

  今年,清华在全国各省份开启大类招生,全校所有本科招生专业将合并为16个大类,包括数理类、化生类、人文与社会类等。北京科技大学今年也稳步推进大类招生,24个专业中有10个大类专业。南京大学按学科大类和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招生,将院系之间的“划分”打通,将现有专业归并为11个大类和4个专业。

  湖南高校中,也有多所学校搭上大类招生的快车。湖南大学按照专业类和专业相结合方式来招生,部分专业按照大类招生。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从今年起四个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等。

  大类招生也是对接新高考方案的需要。全国新高考政策稳步推进中,各省份逐步实施文理不分科、减少本科录取批次、过渡到按专业录取的高考新方案。实施本科大类招生能扩大考生在填报志愿环节的选择面,让考生进校对专业有深入了解后再做理性选择。

  通识教育让学生有更多选择

  2015年高考结束时,高三毕业生田玉荣和很多同学一样,对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三个专业的学科特点分辨不清。“当时,我报考的是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大类,入学后,我才发现三个专业各有侧重,大类招生避免了我选择专业的盲目性。”田玉荣说。一年后,他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最终选择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湖南大学的王晓芙也庆幸填报专业时是大类招生。“我是冲着广告专业才填报的,但之后才发现我选择的广告是偏经济方向的,可我喜欢设计。如果当时直接进广告专业我岂不是很惨?”王晓芙笑着说。

  在分流专业的前两年里,王晓芙学了广告创意和电视摄像与编辑等课程,对于交一份学费可以学两个专业的课程她觉得很赚。“我很喜欢广告创意这门课,虽然在大三分流专业时已经决定了选择新闻,但是大类的学习扩宽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

  湖南多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均表示,大类招生让不同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贯通,这种通识教育打破了以院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有利于培养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为什么大类招生“原路退回”

  尽管大类招生在一片叫好声中前进,但记者了解到,早些年试点的一些高校却中途停止。2015年,一所高校在专业分流时,采取让学生“抓阄”的方式选专业,曾让舆论聚焦大类招生。“抓阄”选专业发生在按大类招生入学后的大一分专业中,由于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这一专业大类的“冷门”专业,“热门”专业又僧多粥少,于是学校无奈采取“抓阄”方式。

  据了解,“大类招生”在专业分流时,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学生的综合成绩来确定,二是双向选择。前者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生没有选择性,后者有可能会出现“热门扎堆,冷门无人”的情况。有的学生为了进热门、优势专业,每天挑灯夜战过着高四般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闲暇时间享受大学生活,也很少参加社团素质拓展活动。

  不愿意透露名字的湖南某高校的小邹告诉记者,大一过后,最让他担心的是专业分流时的报名人数。学校会根据学生的意向分流专业,如一个专业人数已满,则按照学生成绩由高到低择取,低分的学生将会分到第二志愿专业。“我们一共有180多人,大多数人进入了自己选择的专业,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因为分数过低而被调剂了。”小邹说,“有些同学实在不愿意被调,会去找学校商量,但是为了平衡专业人数,老师极少同意。”

  在对众多大类招生学生的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有许多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在选择专业意向时,实际上还是跟着热门专业走,甚至注重于专业的名字是否好听、时髦。真正深究专业内涵,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此外,按学科大类招生再分流专业时,学生还面临“二次入学”的问题,原来的班级、宿舍关系被打破,学生的专业归属感、管理的连续性等都存在问题。

  大类招生不应是简单的技术调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虽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按专业大类招生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填报一个专业大类,相当于可以选择七八个甚至更多专业),避免学生“一选定终身”;可是,如果按专业大类招生,但没有与之配套的按大类培养和管理,就会出现学生在进一步选专业时的新困惑和焦虑。

  如果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后,学校对纳入大类招生的专业,不进行任何新的建设,只是让学生在大一学完基础课之后选专业,那么,大类专业中的专业会“冷热”不均,那些没有办学特色的专业,就会遭遇学生冷遇,而由于其他专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些专业要生存,必须让学生选,就会衍生出新的选专业问题。也就是说,仅仅把之前按专业招生的问题,从高考填报志愿时推迟到上大学之后。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我国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生涯规划的教育和引导,有相当部分,并不了解大学的专业,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对于这些学生,按专业大类招生有利于进校之后再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但这需要大学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同时在大一期间,针对大类招生改革课程体系,增设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

  “按大类招生改革的重点,其实是按大类培养管理改革。而相对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就可实现的按大类招生来说,按大类培养管理改革,是学校整体的办学改革,将牵涉到专业的重新设置、优化,专业课程的调整、改革,师资力量的建设和评价改革等。”熊丙奇表示,今年舆论之所以关注清华此次改革,关注的并非按专业大类招生,而是清华如何推进与按大类招生配套的大类培养管理改革,真正把按大类招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将按照大类培养重构培养方案,专业上注重厚基础,学生学习上讲究自主性,学校人才培养上追求高质量。在大一阶段,各专业大类的学生将通过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导引课”等,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学科发展和应用背景,从而确立自己的学科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另外,清华每个大类的首席教授均为国内外知名学者。这些措施,是把按大类招生做实做深,而不只是专业的简单组合而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媛

编辑:刘飞越 实习编辑 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