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明清古巷:益阳古城的一张名片

来源:红网 作者:单仕平 曹国军 编辑:王津 2017-06-22 15:44:56
时刻新闻
—分享—

明清古巷灯笼古巷。

撑一把油纸伞,走在明清古巷。

  红网益阳站6月22日讯(记者 单仕平 通讯员 曹国军)6月21日下午,记者走在益阳市石码头边明清古巷。望着悠长的小巷,勾起了记者的无限遐想。益阳市老年教育研究会会长顾利群向记者和游人讲叙着益阳的历史典故,一步一步地揭开了古巷的神秘面纱,让记者探寻到了益阳的前世今生。

  三条古巷属于益阳市石码头历史街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周边是古朴典雅的明清古巷建筑群,占地约45亩。其总体格局在明代初步形成,现存建筑以清代至民国为主,砖木结构,由多个二层四合院组成。这里,一方天井、一处小院,巷巷相通、户户相连。三条古巷均为南北走向,迂回曲折,每条古巷长约85米左右,巷宽1.8米左右。巷道使建筑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小巷上方每隔一段就有青砖砌成的半圆形拱门,被古建权威们认为是全国少有的保存较完整的“拱券撑墙”建筑风格。

  顾利群说,三条古巷,风雨百年,雍容自若,行走在三条写满沧桑的古巷里,如同穿越时光隧道,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它们承载着益阳古城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

  最东侧的是魏公庙巷:以地理位置命名。建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巷的左旁建有一座魏公庙,庙临资江路大街,门楣上方有石刻“敕封真人府”等字,门首有石狮一对。巷的右旁古宅里,居住祖辈六代的王氏家族祖宗曾是清朝南京府的朝廷命官,清道光年间,因躲避太平军的战事,移民来到益阳,一直居住在魏公庙巷内的古宅里,魏公庙旁的古巷因此被命名为魏公庙巷。

  中间的巷子是玉陵坡巷:以人物传说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清咸丰年间,当地百姓为纪念乾隆皇帝曾到此一游,将拴马之地取名“御马桩”,传到后来便写成了“玉马庄”。御马桩南边的羊肠小道建起一条小巷,以玉祾小姐的芳名命名,因旧时有坡,便将小巷取名“玉祾坡巷”,后来人们习惯写成“玉陵坡巷”,这就是玉陵坡巷的来历。

  最西侧是灯笼馆巷:以居民职业命名。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951—1861年),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见证了明清时期益阳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商号众多的富庶场面。当时,徐长盛木屐号,曾永顺笔墨店,珍记福袜厂等知名商号闻名全国。灯笼馆巷两旁民居内多为灯笼作坊,久而久之,这条小巷就被人们称为灯笼馆巷。虽然现在人去楼空,但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往昔繁华。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明清古巷是益阳历史古城的名片,景区将建成“一江两街三巷”,一江是明清古巷地段的资江,在沿江河堤上设立“明清古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两街是资江路前街和永清后街,资江路前街名为“明清古巷小吃步行街”,永清后街名为“明清古巷客栈、土特产步行街”。三巷是魏公庙巷、玉陵坡巷和灯笼馆巷。

  如今,明清古巷重新向游客开放,湖南资阳将以崭新的面貌,全域旅游喜迎八方来客,皇家湖、云梦方舟、紫薇村的乡村美景,三国故事、明清古巷等历史古城传说,将讲述一个个动人的资阳故事,演绎一幕幕精彩。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心中默念戴望舒的《雨巷》,让人平添几份诗意,几分向往,几分惆怅。在这里,观魏公庙巷,可以拍古老感觉。走玉陵坡巷,可以品悠韵历史。游灯笼馆巷,可以圆影视梦想。古巷是最珍贵的历史,真正代表了益阳形象,益阳明清古巷将成为益阳一张具有古城历史独特魅力的旅游名片,也将是全国旅游市场的一个新亮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