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第52期中青班学员 许靖波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家庭是中国家庭比重最大、整体文化素质最低、生活条件最差的家庭群体,这部分家庭的家风如何,对于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出生于一个贫困山区的家庭,到目前为止,老家所在的村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脱贫。而在这些没有脱贫的人口中,不外乎这四种情况:一是没有读书,目不识丁,有力气,没有门路;二是好吃懒做,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干脆都不做;三是基础条件不好,人均耕地少,水利设施不配套,发展产业风险大,效益低;四是身体残疾、病痛或者智力障碍。这四种情况前两种占绝大多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家风不好,直接影响当地社会风气。在那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一家人有成文的家训家规,家风就体现在长辈的日常行为中。父母善良,小孩就听话;父母重视教育;小孩就有成才的机会;父母爱小便宜,小孩就偷盗;父母胡作非为,小孩无法无天......庆幸我父亲有一门做棉絮的手艺,经常外出打工,见的世面相对较多,家庭才重视读书和本分,我们三兄弟姊妹都读到高中以上。全村1500多人,我是第一个考上本科,现在在家务农的40岁左右成年人大都是文盲半文盲,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每一个家庭的家风抓起。
一是引导建立家族的家训家规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成员恪守家训、家规而形成的具有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在这方面,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已经做出了示范,望城区茶亭镇就把乡贤家训纳入到乡贤文化的主要内容,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农村文化,引导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农村。要把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引入到相对落后的地方,教育农民群众从自己家庭做起,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道德、尊重法律,并形成家庭规矩。真正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型农民,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实现经济发展,家庭幸福,推进社会和谐。
二是以村规民约的形式规范家风建设
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同样的道理,如果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轻则祸及全家,重则危害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讲,家风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解决,最终是家庭自己的事情,公权力不好、也不能深入介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基层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引导村支部发挥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制定《村规民约》,将建立良好家风的主要内容在《村规民约》中规范下来,把党建设社会主义良好风尚的主张落实到村民的自觉行动当中去。
三是党的各级干部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
这次,到韶山、汉寿学习以后,深切的感受到毛泽东、帅孟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共产党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毛泽东主席对自己生日“三不许”规矩(不许请客吃饭,不许唱戏,不许开会),对自己子女亲戚革命年代的“四大特权”(为革命牺牲、饱受苦难、被执行纪律和艰苦奋斗)和建设年代的“三不要”的约法三章(不要来京看我,不要来京找我安排工作,不要借我的名义找地方政府安排工作),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感受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公平正义,支持中国共产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做主。当前,党正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如何确保几千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持续脱贫,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党的各级干部要学习毛泽东同志“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带头树立良好的家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许靖波
编辑:李晓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