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书人•访谈】聚焦与守恒 韩少功与东西共谈碎片化时代的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李子璇 编辑:刘威成 2017-06-27 22:49:21
时刻新闻
—分享—

韩少功与东西共谈碎片化时代的阅读。

韩少功。

东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子璇 长沙报道

  面对当前的碎片化浅阅读趋势,个人容易受困于由信息过剩漫衍而生的去深度阅读之中,在快速的覆盖与淹没中,阅读的纯度被稀释,知识的深度与质量大打折扣,喧嚣的芜杂之下掩盖着一种停滞与匆忙。优质的阅读能够为这种嘈杂降噪,也为我们提供一个自己和远方相互确认的机会。然而,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突围与超拔出来?如何在阅读中抽绎出一种意义与质感?应该用怎样的阅读去织就我们的生活经纬?这些问题,其实都隐匿在我们阅读时光的每时每刻中。

  6月25日下午,上海文艺出版社“小文艺·口袋文库”长沙读者见面会在长沙梅溪书院举行,现场邀请了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与东西带来以“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为主题的对谈分享,时刻新闻记者对韩少功与东西进行采访,他们关于阅读、写作与人生的思索,帮助读者厘清诸多浓雾与迷津,带领我们一同感受阅读的温度,丈量文学的波长,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尽管在当下的阅读生活中有着很多困惑与迷惘,但对于阅读和文学的坚守与希冀应该同样确凿、坚定。

  面对当前碎片化时代的阅读,韩少功说道自身需要有问题意识,并对自己的知识有聚焦的能力,启示我们面对海量的信息风暴时,应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理性的凝视与持守,抵御浅阅读对自己造成的磨损,向更深邃的阅读去开掘。在谈及写作与力量的时候,东西说道我们始终保持的恒定的东西就是力量,启迪我们向自身深处去挖掘,在一种守恒中去修筑自身的韧性与力量。徜徉在文学与阅读的富矿之上,以心作灯,化书为舟,怀揣自己的远方,我们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问题意识与聚焦能力

  时刻新闻记者:面对当前的碎片化浅阅读的趋势,请问两位老师在当下的语境中,如何将读者拉回深度阅读,增加阅读的重量与质感?

  韩少功:这个时代因为信息工具太发达,我们接受的信息和知识都是海量的,这种海量当然是一个好事情,我们见多识广,但是也可能带来一个风险,就是我们对什么东西都是一知半解,什么都知道,叫“知道分子”,不叫知识分子,现在我们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知道分子”,但是知识的深度怎么样,能不能形成一些有机的结构,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问题是你自己有问题意识没有,你有没有聚焦的问题,核心的问题在哪儿,通过调动与组织你的知识的资源,来服务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这个能力是要锻炼的。很多人以“知道分子”为满足,止步在这里的话,是不够的。你要有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问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来把你的知识组织与调动起来,不然的话,你的知识再多也是一地碎片,你没有聚焦的能力。

  东西:首先他要有这个愿望,因为他觉得碎片化的阅读,也没碰到任何困难,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想法,不需要智慧,不需要扩充自己,不需要阅读知识去解决问题,他没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前我只要不阅读,就会恐慌,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无知的人。我面对有智慧的人,或者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我要解答它,可我就解答不出来,所以我需要有体系去解决它,所以我就愿意充实自己、扩充自己。还是有一部分人在做深度阅读的,只是讲这个比例比以前可能是小了一点。很多人把阅读当成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就是说我读了对我有什么好处,其实阅读是对心灵的滋润,对人格健全的帮助,这个东西不会马上见效,但可能对你的整个人生是很有好处的。我们阅读不能那么势利,要主张深度阅读。我觉得很多人还是在系统化地阅读的,特别是一些有追求的知识分子。

  顺变与守恒

  时刻新闻记者:请问韩老师,您曾说面对新的变化,“作家一是要顺变,要适应变化;二要守恒,不能随波逐流”。请您谈谈作家应该如何去顺变与守恒?

  韩少功:举一个例子,像人工智能这种事情,当翻译可以用人工智能来取代人力的时候,你需要做哪些改变,怎样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这个一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第二个说到“守恒”,当然你也不用惊慌失措,比方说像文学翻译,它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词的含义千变万化,像“woman”这个词可以翻译成女人、女性、女子、妇女、娘们、婆娘、妞儿……翻译成这些都没错,都可以说翻对了,但是文学翻译需要在千差万别中找到最准确的、语感最对的那个,这就是人的优势的地方,有价值的地方,人类可以有充分自信心的地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看清了这一点的话,你也不会惊慌失措,我们人还是有我们可以干的事情,我们人有人的优势,然后我们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调整到最应该干的事情上来。这就是说,在千变万化的局面下,你还可以保持自己的定力,保持自己的价值观,这是守恒的一方面。

  时刻新闻记者: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翻译机这种人工智能的挑战,他们能够做些什么呢,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呢?

  韩少功:他们不能光学几句“洋文”,最好要有一些其他的专业知识,要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有机性的人才。最起码的在外语之外,还要有其他的技能和知识。

  弱者、写作与力量

  时刻新闻记者:请问东西老师,您曾说“写作是弱者的事业”“细心的读者,也许会从一个柔弱者的作品里读出力量”。请您谈谈弱者、写作与力量之间的关系,弱者能否通过写作来完成对自身弱者身份的转变呢?

  东西:肯定可以的,像我就是一个弱者,我什么也做不了。我就属于那种好像什么都干不了的人,但是他一到了作品里面,人就变了,他可以撒野,可以变成一个流氓地痞。在小说里你完全可以有一种代入感,把你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全部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去表现它,后面的这种力量就是你写作久了以后,你的思考力量、对现实的穿透力、对人性的观察力,把这种力量凝聚起来,可能就是弱者获得了一种力量。在现实中我们是弱小的,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可能变得强大。我们讲的“守恒”就是我们其实有一个恒定的东西,就是我们喜欢这个东西,我们坚持写,自己原来保持的东西不会变,这个可能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可能你看不出来,但是是我们得以写作的一个动力,就是我喜欢写作,我觉得写作是有意义的。

  时刻新闻记者:那柔弱者的这种力量是如何开掘、迸发与实现的?

  东西:在写作的时候,我忘记我是一个弱者了,我觉得我变得强大了。我在写作的生活中忘记了一些烦恼,我能忘记我是一个弱者,慢慢地在写作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看人性的能力,这种能力获得之后我也觉得我还可以,这种心理就有了。其实有时候写作是为了让我们忘记自己弱小,或者它能够让我们自我感觉到自己会强大。

  文学的变与不变

  时刻新闻记者:在当前的碎片化浅阅读的趋势下,有人说是文学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演变为一种更广义的文学,有人说文学的纯洁性与严肃性受到挤压,被边缘化了,请问韩老师如何看待当下文学的变与不变?

  韩少功:首先我们这个时代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由没有互联网到有互联网,这是一个大的变化与拐点,这个时候出现了文学的一些新的情况,比如手机段子、网上的帖文、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算不算文学,出现了很多新的样式与体裁。所以说,对于文学,要有一个更宽泛的眼光来看待,我觉得凡是使用文字的,而且这种使用文字中间有艺术性的都叫文学,比方说能够让我们高兴地笑起来,这就是一种艺术,笑的艺术,让我们感动,那也是一种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轻易地说文学已经死亡,过于武断,就是它有新的形态了。但是这些新的形态,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要有艺术性。同样是段子、流行歌、电视连续剧,也有高下之分,什么叫高下之分,就是按照艺术来判断它,这个东西不会变的。真正有艺术性的作者,还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要百炼成钢,不能把低俗当创意、把搞怪当创意。

来源:红网

作者:李子璇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06/27/92988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