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衡阳站记者 宋美君 报道
35年间,一个人可以有许多选择,然而,衡阳县岘山镇卫生院党委书记朱继秋“无需选择”,执着坚守在医疗一线,默默奉献。
7月12日上午10点,衡阳县岘山镇卫生院的门诊内,病人有序地等候,53岁的朱继秋正在给病人看病。
把脉、观察、询问、诊断……看似相同简单的事情,但朱继秋每天实实在在地坚持着,用行动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平安。
“当好一名医生必须做到悬壶济世,有大医精诚的风范。这是我父亲教导我的,也是我行医的信条。”朱继秋说这句话时,眼里透着坚毅。
无悔选择 用行动践行诺言
朱继秋出生在医学世家,外公、父亲都是学医出身,从小看到一个个被痛苦折磨的病人在外公、父亲的医治下逐渐恢复健康,朱继秋耳濡目染,并从小立志要做一名医者。从15岁开始,他便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18岁正式入行。
1987年,64岁的父亲身患肝癌,当看到父亲被病痛折磨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朱继秋痛苦万分,父亲的过世让他暗下决心要加强医学知识学习,解除病魔、拯救生命。
朱继秋是一个“医道狂人”,除了看病,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研究医学、药理、治疗等知识上。“我的医术高一点,病人受到的痛苦就少一点。”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闻“病”而动 35年没有休息日
每天早上7点,朱继秋准时来到医院,上午的门诊时间是最紧张的,附近许多病人慕名而来。每逢镇上赶集,看病的人更多,朱继秋总是把病人全部看完再去吃饭,有时持续到下午2点。接诊多的时候一天要看30多个病人。
当天上午,从10里之外赶来看病的张飞扬正在排队等候,从今年3月动完手术后,张飞扬就在这里开中药治疗,如今病情一步步好转。他告诉记者:“朱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处处为病人考虑,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说起朱继秋的好,一旁等候的其他病人也纷纷由衷点赞。
朱继秋在看病的时候,时不时有电话咨询。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咨询服务,在办公室的抽屉里,朱继秋准备了两个手机。病人来电,朱继秋总会认真了解情况,细心给出建议。并在每天晚上9点半到11点半的时间设为咨询时间段,为病人答疑解惑。
“许多病人都知道我的电话,每天晚上都能接到7、8个咨询电话。”
在朱继秋的工作中,没有“节假日”之说。“每天都有人生病,病人有需要我就得去。”正因如此,35年来,朱继秋身体力行,闻“病”而动:不论是假日,不论天气,一个电话或者一声呼喊,他都会赶到医院为病人服务。
用心换心 把病人当亲人
在朱继秋眼里,所有的病人都是他的亲人。
“用微笑接诊,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以心换心。”这句话,折射出他的人生态度,也成了他的行医准则。
多年的行医经验,朱继秋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经验。治病要先治心,从精神上鼓励病人,给病人信心,这样更有利于病情的恢复。他时常批判现在有些医院,经常把小毛病扩大化,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也造成病人的经济损失。
“这种有损医德的事情,是坚决不可行的,这也是为何如今的医患关系如此紧张。”朱医生感慨道。
多年前,三联村马家组的李传宇在城里某医院被诊断为“胰腺癌”,并被认定已无法医治,绝望的李传宇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朱继秋,“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以赴挽救病人,”朱继秋毅然接收了李传宇。朱继秋四处查找医书,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20多天后,病人出现好转,一个月后奇迹般健康出院。最后结算下来,从入院到出院病人总共才花费一千多元。朱继秋用最少的钱挽救了病人最宝贵的生命。
朱继秋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换回一个个的荣誉。记者看到,在他办公室的柜子里锁着一张张奖状,一沓沓证书,一个个奖章。
治好的病,帮过的人,他说大多已忘记了;得过的奖,评过的优,他说受之有愧;他只记得自己是一个乡村医生,只记得乡亲们需要他。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康晓乔 实习生 李毅丰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