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衡阳站记者 宋美君报道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八一军旗红”红网大型融媒体报道采访团来到耒阳,听历史访旧址。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以下简称劳动券)是全国第一张地方苏维埃政府发行的纸币。目前仅发现3张。”在耒阳党史陈列馆,当耒阳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对劳动券进行介绍时,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好奇。劳动券当时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券面设计有何寓意?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带着这些疑问,时刻新闻记者深入耒阳多地进行探访。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并找寻到3张劳动券
据相关资料介绍:苏维埃政府劳动券75×120mm,是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最早发行的纸币。1928年2月19日,朱德领导成立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发行了“劳动券”,面额壹元。
劳动券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耒阳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欧阳强介绍,1982年,为便于工作,耒阳市专门成立了党史办,陈列菊出任党史办副主任。在党史收集中,陈列菊在对一些幸存的参加湘南起义的革命人士进行访问时,无意中听到了一个重要信息,当时的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曾发行过一种货币——劳动券。
陈列菊听到这一信息后,立马察觉到了劳动券的分量,“找到它,对研究党史有着重要的意义!”陈列菊根据以往收集文物的经验,请当地上了年纪的老百姓广为寻找,并且将重点放在一些老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春天,耒阳市大市乡敖山村一位70多岁的刘老汉在自己家的土砖房二楼墙壁中找到了两张劳动券,面值一元。得知消息后,陈列菊立即赶到敖山村,经请示有关领导,用10元人民币,从刘老汉手中买来了这两张劳动券。
1983年9月,在耒阳市公平镇茅家坪村一位罗老汉家再次找到一张劳动券,耒阳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用6元钱从罗老汉手中征收了这张劳动券。
耒阳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1985年,陈列菊携带劳动券前往革命军事博物馆进行验证。该馆的有关专家经过鉴定后称:有这么早的纸币,这还是第一次发现。于是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同志提出留下一张劳动券。在向耒阳市有关领导进行请示,得到答复后,陈列菊将一张劳动券留在了革命军事博物馆。”
“耒阳市现存的只有一张劳动券。另一张劳动券在中国人民银行。”耒阳市地方党史总纂谢高峰告诉记者。
1928年2月,朱德、陈毅率领湘南暴动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军耒阳。2月19日,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县苏维埃政府,刘泰任主席,徐鹤、李树一任副主席(劳动券上均有3个人的签名);全县18个区300多个乡也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了扩大红色政府的影响,适应当时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需要,打击国民党反动政府所统治的金融市场,劳动券也就应运而生。
欧阳强介绍:“当时耒阳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石印局,印有1万多张劳动券,为确保券值的稳定,以收缴地主的浮财按一定比例上缴苏维埃政府,作为劳动券的实物担保。劳动券持续流通一个多月,随着朱德、陈毅离开耒阳,耒阳再次落入敌手。劳动券也被迫停止流通。”
劳动券设计三大疑点
在耒阳市党史展览馆展示墙上,记者看到了劳动券展示画:正面是一圈花纹环绕,正中两边分别有两个外国人头像,左右上角印有“壹”字,左右下角印有“元”字,中间用草书字体印有刘泰、徐鹤、李树一的签名,下面印有“中华苏维埃元年印”。劳动券背面盖有“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之印”,盖印处用墨笔编有号码。
劳动券上的两个头像是谁?为什么叫劳动券而不叫纸币?元年印制中的元年来历?记者疑问重重。
对于劳动券上的两个头像,谢高峰告诉记者,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画像特征,右边的头像为马克思的争论不大,主要是左边的头像,有的说是列宁,也有的人说是欧文,还有人说是恩格斯。但谢高峰表示,他对此研究不多,不能给予合理解释。
耒阳市委史志办工作人员廖政齐对劳动券颇有研究,“我个人觉得左边的人物应该是列宁。欧文最早提出劳动券的概念,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欧文等有关劳动券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劳动券作为在劳动者之间分配个人消费品凭证的设想。既然右边为马克思左边不可能是欧文。”廖政齐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相比而言,马克思成就更高,最有可能的是列宁,列宁在苏联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工农革命军当时很多思想都是从苏联学来的。”
为什么叫劳动券?廖政齐表示,当时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创办劳动券更能体现当时按劳分配的经济政策原则,体现当时经济的先进性。
针对“元年印制”,廖政齐解释道,2011年在申报中央苏区的时候研究发现,在革命区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有很多个,但叫做“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耒阳县是全国第一个,“根据这个猜测,元年的由来可能是这个。”
采访队根据线索下乡寻找劳动券,已无踪迹
廖政齐告诉记者,多年前,他在乡下走访研究时,曾经在耒阳三都镇大木村四组,听说有人在拆除老房子的时候发现过劳动券。为了追寻踪迹,探寻是否真有劳动券出现过,采访团深入乡村。
当天下午,采访团沿着十八弯的村路,经过40多公里的车程,来到大木村四组,在村支部书记周否胜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组上的老人们。
87岁的郑德高老人是组上年龄最大的老人。“他虽然年龄大,但头脑特别清醒。”周否胜介绍说。
说明我们的来意后,郑德高老人直摇头,表示并不知晓劳动券。随后我们又寻访其他几位老人,大家均表示没见过劳动券。周否胜告诉记者:“近几年,村里很多人搬迁出去了,只留下小部分人在这里居住,所以知道故事的人更少了。”
如有读者见过或听说过关于“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相关的故事,可以和红网衡阳站联系。联系方式:0734-8161888。(相关资料由耒阳市委党史办提供)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