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江芦笋:民间“野菜”蝶变都市“湖鲜”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孟姣燕 刘勇 编辑:李晓玲 2017-08-15 17:14:28
时刻新闻
—分享—

沅江市平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制作清水芦笋罐头。(资料图片)熊大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刘勇

  正值丰水季节,南洞庭湖浩浩淼淼。莽莽苍苍的芦苇,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回报了一方勤劳的乡亲。

  8月11日,记者来到沅江市,探访沅江芦笋产业异军突起、做大做强的奥秘。

  春天,芦苇长出嫩苗,称为芦笋,是湖区百姓的传统美味野菜。

  沅江市拥有86万亩湖洲,其中45万亩为高产苇田,芦笋按自然长势可年产14万吨。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沅江的芦苇一直是湖南、湖北等地的主要造纸原料,曾成就一个较大的产业。2006年,沅江造纸业产值达6.4亿元,缴税近1亿元,几乎占到这个县级市工业利润的“半壁江山”。

  然而,造纸普遍存在污染问题,未达标排污导致洞庭湖水质恶化。

  随着生态环保呼声越来越高,2007年,沅江市整治洞庭湖周边的造纸污染,关停企业30多家。

  而此时,国内纸业市场需求萎缩,加之国家鼓励用进口纸浆代替自产纸浆,直接导致芦苇需求量下降,芦苇收购价一降再降。

  沅江昔日的支柱产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沅江芦笋产业转型发展,是市场逼出来的。”沅江市芦笋办主任郭建平感慨地说。

  过去要用芦苇造纸,对于嫩苗芦笋,政府不提倡采摘,农民也舍不得吃。后来,越来越多的芦苇不再收割,自生自灭,一些农民开始采摘芦笋食用,有的还拿到市场上销售。

  沅江芦笋天然野生,无化肥和农药污染,且富含膳食纤维,是绿色环保的稀有食材。郭建平介绍,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芦笋野生、味美、有营养,在市场上迅速获得青睐,成为新的“湖鲜”。

  民间自发行为引起了官方关注。近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瞄准芦笋的食用功能,推动芦苇造纸业向芦笋食品业转型。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引导资金500万元,在生产规模、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方面着力。

  野生芦笋是季节性“湖鲜”,采摘期短的只有20天,长的也只有40来天。要使其成为一个产业,就必须发展芦笋食品加工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短短几年时间,沅江芦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目前,已发展至24家,固定资产投资达3.2亿元,芦笋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左右。

  如今,沅江芦笋成为美食新宠,畅销北京、广州、长沙等大城市的高端酒店。芦笋加工企业还开发出佐餐类、休闲即食类、饮品类等9大类特色产品,并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并生产芦笋多肽抗疲劳新产品等保健品。

  郭建平告诉记者,作为造纸原料,芦苇亩产值不到400元;而作为食材,芦笋亩平产值可达4000元。芦笋普通成品食材每公斤40元至60元,芦笋纤维粉的价格更是呈几何级数提升。2016年,沅江芦笋综合产值达22亿元。

  “沅江芦笋产业开发时间尚短,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传统食品、功能保健品到药品的‘三步走’战略,继续做大做强芦笋产品精深加工和研发,力争在10年内,使沅江芦笋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郭建平说。

  ■记者手记

  挖掘农产品“新功能”

  刘勇

  芦苇本是造纸原料,在造纸企业被关停之后,芦苇的嫩苗芦笋成了美味“湖鲜”。通过开发“新功能”,沅江芦笋产业异军突起。

  工业产品开发新功能很好理解,农产品开发“新功能”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很难改变,其应用功能相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但是,只要切实瞄准市场需求,潜心挖掘农产品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特质,就一定能像沅江芦笋一样,开创一片新天地。

  原本在农村不受待见的红薯叶,在城市成为“蔬菜新贵”;原本只是当坚果卖的松子,有的饭店将其培育成“松子苗”,价格是豆芽菜的5倍……这些举措,都与沅江芦笋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一些农产品在市场上遭受冷落之际,积极开发其“新功能”,不失为一条转型升级的路子。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孟姣燕 刘勇

编辑:李晓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