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位“醴漂”的挑战与梦想

来源:红网 作者:骆一歌 编辑:高芹 2017-10-03 09:25:05
时刻新闻
—分享—

蔡超

镂空技法与醴陵汾水相结合的作品《百花争艳》。

镂空技法与醴陵釉下高温相结合的作品《瞬间》。

  中国陶瓷谷醴陵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外地,或初窥门径,或身怀绝技,但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钻研手艺,传承技艺。他们有一个类似于“京漂”的专用称谓:醴漂。

  一件瓷器的炼成,要经过拉坯、注浆、素烧、彩绘、上釉、煅烧、校型洁面、焙烧等工序。一位工匠的炼成,同样要经历多道“工序”。

  潇湘晨报记者 骆一歌 醴陵报道

  蔡超今年30岁,岳阳人,在四川上的大学,来醴陵已7年,现在是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一名老师。

  他和妻子陈君梅都是“醴漂”,现已在醴陵安家。

  妻子擅长彩绘。这门技术是醴陵学艺者中多数人选的一条路。蔡超钻研的是“成型”,相对来说,这是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吃苦忍受闷罐子一样的高温

  欣赏一件醴陵釉下五彩瓷,大多数人第一眼都会被瓷瓶上的彩绘吸引。瓷艺爱好者最为看重的可能是画师们或素雅、或浓重的画风。

  和彩绘不同,“成型”是苦活,是幕后工作。9月28日至9月30日中国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召开期间,记者来到位于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大汉陶艺馆。一些学生正带着几名游客练习“拉坯”:转盘飞速转动,制作者通过对手部力度的掌控,一块泥土被塑造成不同形状。这就是陶瓷“成型”的一个环节。

  蔡超讲授的课程是“成型”,包括拉坯、烧制等工序。

  由于身处幕后且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学习“成型”的远比学习彩绘的要少。蔡超说,自己最看重学生的一个品质就是能吃苦:拉坯时,手上身上都会粘上泥;烧制时,必须承受像在六月天闷罐子里一样的高温。

  细心制瓷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蔡超是科班出身,大学里读的是产品雕塑专业。上学期间,他认识了一位教授,毕业后留在教授的个人工作室工作。

  2011年,看到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招聘教师,蔡超萌生了来醴陵工作的想法。他说,自己想完成一个挑战,“在陶瓷上雕刻”。

  在陶瓷上雕刻,与蔡超之前在其他物品上雕刻不同,因为瓷坯材质相对偏软。

  雕刻完成后,陶瓷会被送进窑中烧制。经过烧制,陶瓷上的颜色与形状又会发生变化。

  烧制也是“成型”过程的一道工序。这一过程同样“步步惊心”,匠人必须非常细致。

  在成品出来前,制瓷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一件作品夭折。

  创新成型方面还有发展空间

  蔡超的妻子陈君梅也是一名“醴漂”,她的老家在更远的陕西。两人在大学期间认识,之后一起来醴陵发展,成家立业。

  陈君梅擅长的是彩绘,她用色大胆明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我把陶瓷的形给弄好后,老婆就可以在上面作画了。”蔡超介绍。

  在醴陵,夫妻档、父子母女档搭配制瓷的不在少数。

  作为众多“醴漂”大军的一员,蔡超夫妻俩在空闲时经常和其他“醴漂”手艺人聚会,或谈谈技术,或聊聊市场。

  在醴陵,不管来自哪里,不管从事哪个工序,只要技有所长,都会聚拢人气,都会获得业界尊敬。

  “醴陵陶瓷行业给我的感觉是画瓷技术已经做得很精了,但成型方面还有发展空间。”蔡超说,要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大,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骆一歌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10/03/90029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