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浏阳夏布传承人谭智祥:一丝一缕织出千年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刘梦婷 秦芳 编辑:刘威成 2017-10-09 22:29:3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对如何在新形势下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具体部署。

  为此,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联合组织开展“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9月26日起,湖南省委网信办、长沙市文广新局联合红网文化频道,以图文、视频、H5等形式,推出长沙非遗系列报道,全面展示非遗之美、非遗传承人和保护工作者的精气神。

潜心织布的谭智祥。

从麻到布,夏布制作有二十多道工艺流程。

在北京的工作室,从美国、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地慕名而来的夏布爱好者向谭智祥学习体验浏阳夏布纺织技艺。

  10月8日,宁静的午后,湖南省浏阳市高坪镇谭智祥家,一蓬野苎麻在风中摇曳生姿,倒映在屋后泉眼中。上世纪八十年代,野苎麻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更有大片大片的基地,一眼看不到头,它所衍生出来的成品——夏布,曾是村民们的经济支柱。

  夏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是以苎麻为原材料加上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因麻布常用于夏季衣着,凉爽适人,又俗称夏布。目前手工夏布主要产地在江西、湖南、重庆等地,其中浏阳高坪镇夏布曾以“织工精巧、质地特别细腻”闻名于世,明代即被列为朝廷贡品,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

  1980年至1990年代,是高坪镇夏布产业的鼎盛时期,仅太坪村就有几家夏布厂,国外订单蜂拥而至,家家户户的人都成了赶单员工。如今,只有原浏阳河夏布厂仍在生产,但规模已小得多了,而村民中,不到十家能接单。

  “老年人做不得了,年轻人又不想做。”村里人都感叹说,夏布萧条了。看到此情此景,今年48岁的谭智祥充满无奈。作为浏阳夏布的传承人,谭智祥仍然和妻子以一手出神入化的纺线和染色手艺,坚守着这份传统工艺的沉着和典雅。

  种麻、打麻、漂麻、捻麻、过筘、上浆……从麻到布,估摸下来,夏布制作有二十多道工艺流程,每一道都极其复杂。如“传统漂白”需要在大热天里,不断给苎麻泼水,泼了又干,干了又泼;“梳布上浆”需要将一根根麻纱穿进木梳,再用刷子一遍遍涂抹浆水,防止起毛;而“纺织布匹”,碰到断纱和结坨的,还得轻捻细做。

  “打麻、绩麻、浆纱、织布、漂染……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14岁开始跟随父母学习织布,经过几十年来的辛勤积累,谭智祥对全套工艺流程都已了然于心,如今他已成为浏阳当地技艺最为精湛的夏布传承人之一。作为一个老手艺人,他要花费七到十天的时间,才能把一丝一缕的麻线,织成传承千年的夏布。

  谭智祥坚信,浏阳夏布仍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受北京服装学院邀请,他走上大学讲台当起了老师,为大学生们讲述浏阳夏布的发源和制作技艺,学院每学期为其安排一个月的课程。他的夏布生产基地,也被列为北京服装学院的实习基地和夏布研究基地。“浏阳夏布的艰难复兴之路,也许并不远。也许过不了多久,浏阳遍地又会响起久违的机杼声。”谭智祥坚定地说道。

  (红网时刻实习生 刘梦婷 记者 秦芳)

来源:红网

作者:刘梦婷 秦芳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10/09/89973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