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旅游+”开启崀山“二次创业”新征程

来源:红网 作者:伍先忠 李开祥 陈定海 杨明 编辑:王津 2017-10-11 14:09:0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10月11日讯(新宁分站记者 伍先忠 李开祥 通讯员 陈定海 杨明)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大崀山旅游却是砥砺奋进、发展壮大的五年,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五年。

  自崀山申遗成功以来,新宁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八个建成”奋斗目标,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着眼“大旅游、大崀山、大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双创”和“特色县”建设为载体,奋力开启旅游二次创业新征程,旅游业呈现出氛围再升温、空间再拓展、效益再提升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近五年来,新宁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省文化旅游特色经济重点县”、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发展全域旅游为总抓手,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

  “旅游+创建” 全景式创建新品牌

  目标召唤是最大的动力,回眸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各项创建活动的确立与实施。如何提升大崀山旅游整体水平,增强旅游业对全县经济的带动能力?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大胆确定各项创建活动的战略决策。

  2012年3月,新宁全力开展“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工作,拉开了各项创建工作的序幕。全县66家企业主动配合参与到“创星评级”等系列活动中来,评定星级旅游品牌61项。《新宁县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新宁县旅游标准化体系表》《新宁县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标准相继出台,为旅游标准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验收中,创建经验被省旅游局认可为“新宁模式”,并在全省各创建单位广泛推广。

  随后,新宁一鼓作气,砥砺前行,举全民之力,全面创建崀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两年间共投入资金2.8亿元,对崀山景区标牌、标识、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并加快推进八角寨索道、宏基华天大酒店等一大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016年8月3日,崀山经过多轮“国考”,最终揽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

  蓝图已就,竞跑争先。2016年,全国吹响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号角,新宁一马当先,获得了全国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的资格。随即,新宁着手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如何开发崀山文化、挖掘文化元素、发展文化产业提上了议事日程,向国开行争取了11.3亿元的低息贷款,立足乡村特色,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点,实现全域旅游“点点相串”“点面结合”。各乡镇根据自己的特色,积极争取项目,使用资金。“一体两翼”区域内的每个乡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实施,建设好旅游产业点。同时,出台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旅游人才培养的“百千万”工程,强化旅游人才支撑。即培养100名旅游策划、旅游营销、旅游服务的高端管理人才,培养1000名围绕旅游六要素服务的业务性人才,培训10000家旅游景区内农户。

  为提升崀山景区活力,全力打造“大品牌”形象,新宁大力推进各项涉旅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崀山北大门集散中心和新游客中心等一批接待项目全面建成;八角寨索道建成,截至目前已安全输送游客60余万人次。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启动“全国旅游厕所革命”,新宁率先而动,全县共投入资金4300万元,坚持“生态美、自然美、和谐美”及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从选址、设计风格、内部建设、如厕环境、标识牌等细节考虑,促使“厕所革命”不断深入推进,两年中按照旅游厕所国家标准新建和改建星级旅游厕所43座,获评全国厕所革命最佳景区。五年里投入资金3300万元打造智慧景区,在景区实施了门禁系统和监控系列、开通电商平台和省旅游监管网结算平台、推出景区公众微信、手机APP和网上门票订购系统,为游客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人性化服务。

  “旅游+文化” 全域化打造新模式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新宁切实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建成一批、立项一批”的思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等五大领域、50个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5月,新宁成功纳入“湖南省文化旅游特色经济重点县”范围,县委、县政府紧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线,紧密结合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和崀山5A级景区创建工作,强力推进特色县项目建设。三年来,全县共向省特色办申报文化旅游特色县重点项目56个,撬动其他相关产业项目建设总投资165亿元。通过特色县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促进了全县旅游基础设施全方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继2013、2014年绩效评价荣登全省第一轮文化旅游特色县建设榜首后,新宁再次顺利通过省绩效终期评价。

  A级景区全面开花。除崀山5A级景区外,新宁在核心景区外打造了玉女岩3A景区,宛旦平红色景区、鲤溪漂流、水上乐园、夫夷侯国等4个2A级景区。湘塘旅游度假村、乐家塘生态农庄、戴先生酒庄及玉龙山庄、水槽源、双源、玫瑰花园等分别完成四、三星级乡村旅游服务区点省评定组验收;双狮、柳山、石田、中山塘等6个乡村旅游点纳入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并依托崀山景区组建了8个村的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实施保护修缮刘氏宗祠工程;大力开发舜帝南巡崀山、楚勇与湘军、刘正和艾青在新宁、八峒瑶乡文化等独有人文资源。使文化旅游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建设在新宁县的各项工作开展中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9个,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2个、名村2个,6个村被纳入全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8个村纳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景点村。围绕景区千亩油菜、万亩脐橙与崀山铁皮石斛、竹筒酒、瑶王宴等特色旅游产品,以“春花秋实”,“脐橙花开·浪漫崀山”,“浪漫崀山·瑶王盛宴”为主题,精心打造“歌山花海·浪漫崀山”品牌形象,生动展示瑶乡特色文化,一个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的大崀山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如何开发崀山文化、挖掘文化元素?新宁提出了实施文化融城,形成新宁文化旅游的新概念,把打造全域旅游基地作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完成沿江风光带的规划设计,打造夫夷江楚勇文化产业园,提升古城历史内涵。重点提质崀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崀山丹霞小镇、石田村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大崀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经济圈。以舜皇山森林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推进宛旦平红色景区、黄龙脐橙小镇、湘塘旅游度假村、风神洞—天坑、西村坊古村落等区点建设;以黄金牧场高山草甸特色旅游区为核心,推进黄金清凉小镇、风能发电观光、瑶族特色村寨、玉女岩景区等区点建设,建成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区。

  “旅游+扶贫” 全产业融合新业态

  做强景区、做大产业、做响品牌,新宁旅游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强劲势头。五年来,旅游工作水平和旅游业实力连续跃上新台阶。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人次783.9万,门票收入2.18亿元,旅游总收入59.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0%、12.9%、9.04%,其中崀山景区接待人次450.66万,实际完成门票收入4100万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6.85%、3.3%。

  游客开心,商旅动心,居民舒心。新宁不仅让旅游产业实现了新跨越,更注重发掘与旅游业结伴的相关产业,打造旅游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群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县委县政府坚持“旅游+”的理念,相继举办了湖南国际旅游节,两届环中国公路国际自行车赛,中国崀山脐橙节等活动,邀请“全国媒体精准扶贫崀山行”、中央电视台大型直播特别栏目《一年又一年》走进崀山,充分满足游客和市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年节旅游消费需求,形成以崀山特色文化为主题的“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旅游产品的推介。深入实施“旅游+”工程,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林业、文体、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建设崀山十里文化长廊,彰显楚勇文化,推出一台精品文化大戏,演绎舜帝文化、非遗文化,举办崀山文艺创作峰会,充分利用传统渠道和新媒体,加大落地营销力度,深化湖南三大世界遗产地合作机制,推出“张家界—老司城—崀山”线路,打造“崀山生态旅游区”联盟;举办好一月一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崀山脐橙节、浪漫崀山脱光季、崀山100公里毅行”等特色主题活动,不断提升新宁旅游影响力。

  近年来,新宁按照全域旅游思路,坚持多轮驱动、多点支撑,借助旅游优势推进精准扶贫,将18个贫困村全部纳入“美丽乡村”和“旅游扶贫重点村”,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三级旅游农业特色产业。在崀山景区,推进土地流转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已促进5个贫困村“出列”,近600名贫困人口脱贫,开创了旅游精准扶贫的“崀山模式”,崀山景区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如今,个个乡村旧貌换新颜,村村成为核心景区的“后花园”。湘塘、石田、黄背等村旅游产业的风生水起,让全域旅游的对象、内容、方式不断拓展丰富,“游崀山风景、住特色民宿、品新宁美食”的多元产业互动互融新业态。

  崀山镇石田村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服务联盟,开发“一户一品”特色农具参观和推出“一户一个口味”特色菜品农家乐。目前,沿村都陆续经营农家乐,村民们在自家门前做起了老板,做成了自家乡村旅游品牌,分享着乡村旅游开发成果。2015年至今,该村共接待游客15万人,涉旅从业人员300人,其中帮助建档立卡56人,从事旅游行业人均年收入约16000元。

  2016年,县政府投入3800万元,在崀山景区13个村开展农村危房整改及风貌改造,有效改善本地人居环境,呈现规范统一的“白墙抱红柱,青瓦染素云”的民居风光,与景区丹崖碧水、田园山水,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政策倾斜,原住居民直接参与景区管理,原住居民是旅游景区的“第一主人”。以崀山景区为例,在员工招聘中制定了专项优惠政策,景区管理岗位原住居民比例在50%以上;景区摊点、卫生保洁、保安、护林防火等服务和公益性岗位必须在原住居民中安排。目前,崀山解决就业1000余人,另外还安排有挑夫、马夫等临时岗位,有力的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今年就有100余名贫困人口因此脱贫,促进了景区村脱贫致富。拓宽产业链,提升景区资源转化率。积极推动餐饮、住宿、养殖、交通、购物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让原住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目前景区农家乐有160余家。

  面对申世遗、创5A景区的相继成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宁县委书记秦立军指出,旅游立县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新宁旅游产业已到十字路口,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头脑,解放思想,不要沉醉在牌子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做实产业,做大产业,真正把旅游立县落到实处,要按照市场需求,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做大崀山“盘子”,做实做好“袋子”文章,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的配置作用,做到政府出思路、投资人出资金,政府出政策,投资人做项目的浓厚氛围。要加大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抛弃思维守旧的思想观念,通过“百千万”工程培养更多的营销旅游人才和从业人才,把新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袋子做大、做实、做深,要积极迈开步伐,树立信心,做好崀山景区、民宿文化村观光、休闲度假村接待点的服务工作,要实事求是,做到不忘初衷,砥砺前行,要有危机意识,确定的项目一定要做到落地生根,同时,做好红色旅游和金融旅游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踮起脚尖,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锦绣潇湘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大旅游、大崀山、大品牌”让新宁大地全民兴游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而借一景之力,新宁撬动了整条产业链的结点,牵出“吃、住、行、游、购、娱”的雪球效应,更打开湘西南旅游的新格局。厚积薄发,积跬步以致千里,我们坚信,未来五年,中国梦新宁篇章,会因为崀山旅游而更加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伍先忠 李开祥 陈定海 杨明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10/11/89936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