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心”教育
——天心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纪实
舒文 文琼 邱玉芳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手捧《长沙晚报》刊登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让天心区暮云街道居民范乐旺默默咀嚼了好久,他深有感触。
多年前,范乐旺从江西来长沙暮云开办了一家糖果厂。事业蒸蒸日上,但孩子上学的问题是他最大的痛点:彼时暮云片区比较偏僻,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为了让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范乐旺忍痛与孩子分离,将两个年幼的孩子送到宁乡一所私立寄宿小学读书。几年过去,范乐旺发现,家庭教育的缺位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今年一开学,我就把孩子们转回了暮云小学。”范乐旺说,在天心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他看着家门口的学校发生巨大变化:不仅学校硬件设施焕然一新,骨干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也从天心区知名品牌仰天湖小学调过来。“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一家人能幸福团聚,享受孩子们的成长时光了。”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一个分水岭,是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天心区委书记朱东铁说,天心区作为长株潭一体化的融城核心区,迎来了“承东接西、南城崛起”的重大机遇,天心区人口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对学位需求必将迅猛增长,对优质教育将有更多的需求,“天心区将践行十九大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把高水平、高质量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让每个孩子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要让教育在公平基础上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关键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更加注重补齐短板,更加重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天心区委副书记、区长谢进说。
暮云片区原属于长沙县,2015年初划归天心区后,天心区的区域版图由北向南延伸到了与湘潭地区的交界处。区域版图扩大的同时,管理难度随之增加,暮云片区除了人多,学校硬件条件“一陋、二旧、三少”,不仅教学楼、办公楼、功能室条件简陋,部分学校功能室配备也只能当摆设,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设备更是严重短缺,有时甚至无法保障正常教学。
“暮云片区实现优质教育均衡的日期就是整个天心区实现教育均衡的日期。”天心区委、区政府率领教育系统所有干部职工,捋起了袖子,挽起了裤腿,以加大教育投入、引进名校品牌、优先配置名师等多种方式,迅速往暮云片区学校“输血”提质。2016年天心区启动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教育提质改造投资总额19亿元,6亿余元投向了暮云片区。
暮云中学原是一所农村薄弱初中。暮云片区划入天心区后,该区投入4000余万元对学校进行提质改造,并携手明德中学,采用“名校与新校”联姻的办学模式,成立了明德启南中学,为暮云片区老百姓输送了优质的中学资源。首任校长乐炼上任后,轰轰烈烈抡起了“三板斧”:一凿“硬件”、二凿“师资”、三凿“文化”,迅速凿出一个优质新学校。微机派位来的学生,再也不用“舍近求远”到民办学校去择校了。
暮云街道云塘社区的一师三附小(龙湾小学)是一所新建小学,起步就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全面管理,与一师附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该校未开学前,附近高云村的孩子们需要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上学,新校开学后,村民的孩子过条马路就行了,省时省力还省心。最关键的是,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过硬的教育。”云塘社区书记张先明说。据悉,该校3年前秋季开学时只有2个班,今年已增加到了26个班、1300多名学生,校园里一派生机。
城市学校大班额、挤破头,农村学校空心化、无人问津,是困扰全国教育的一个普遍性难题。天心区却通过在暮云片区的教育提质初尝成效。短短两年,优质学校在暮云片区多点开花,一师三附小(龙湾小学)、青雅丽发学校、西湖小学、北塘小学、南塘小学等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引得学生纷纷回流,有效拉动了暮云片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走进桂花坪小学,你一定不会相信,这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七成的学校。这里有投资近2亿元的现代化教学楼,有湖南省最先进的、按国家级赛事标准建设的游泳馆,有高标准和高规格的室内篮球场,有可容纳千人的多功能厅,有装修精美的国画室、Q版漫画功能室、音乐室等。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在现代化的学校中收获知识,还能通过优秀教师的引领培养核心素养。
天心区分管教育的副区长黄会说,近年来,天心区发展迅猛,背后离不开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据天心区教育局统计,今年一年级新生人数为8001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为3327人,占了学生总人数的41.6%,创下近3年的新高。然而,当时毕业生释放出的学位只有7000个。在学位紧张的背景下,如何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按时上学牵动着天心区委、区政府的心。
“入学招生是民生事业,是天心区‘民生立区’战略的重中之重,区教育局和学校要在全面落实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大胆创新地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切实解决区域范围内的生源压力大问题。”黄会说。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优质的教育,天心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伟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下校挖掘潜在学位,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又向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提供了1000个学位,保障了每一位适龄儿童按时上了学。
“天心区一直推行‘三同教育’,即‘同等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并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区教育工作目标任务,放宽入学手续,拨付专项经费,全面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张伟介绍。
天心区教育“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包括特殊儿童。对于能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天心区的公办学校无条件接收。对于不能随班就读的孩子,实行公办学校教师免费送教上门。根据要求,对于这些不便随班就读的孩子,老师每周至少上门一次,每次3课时,每学年不少于120课时的辅导。送教活动开展至今,覆盖的残疾儿童达到了25人,共有65名志愿者教师加入送教活动。
在老百姓家门口打造一流就学圈
孩子上幼儿园时,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的问题;孩子上小学后,家长又开始担心他们上中学的问题……这是许多家长的焦虑,其背后折射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人民满意”就是天心教育用心办教育、办更好的教育的内驱力。在老百姓家门口打造一流就学圈,满足老百姓一站式优质教育需求,成为了天心区教育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天心区实验小学是天心区重点打造的一所新校,建校不久就得到了百姓的口碑相赞。从该校步行10分钟,便是明德中学。10分钟名校圈,让老百姓子女享受便捷优质的教育。
位于老城区的文庙坪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由于城市变迁,周边居民呈现老龄化趋势,生源逐渐减少,这所老校随之没落。今年以来,这所老校悄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进校门,你会惊讶地发现,同一片教育蓝天下,竟共生共荣着两所学校。
原来,文庙坪小学与长郡教育集团下的湘郡培粹实验中学比邻而居。今年上半年,天心区教育局坚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将文庙坪小学交由长郡教育集团托管。今年8月,两校在做校区改造时,大胆拆掉了隔在中间的围墙。
“拆的虽然是围墙,打开的却是新格局。”张伟介绍,今后两校通过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实行“抱团发展”,在理念分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加强合作。“文庙坪小学和湘郡培粹实验中学定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据透露,未来在该片区,天心区教育局将引入更多长郡教育资源,打造一流就学圈。
还有更多教育的宏伟蓝图正在璀璨天心14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一步步变成现实。从“人人有学上”的基础均衡,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天心区大手笔投入教育的扎实“数字”、天心区一批批教育人的用心倾注,是天心区教育飞跃式大发展的坚实后盾!
“让每个孩子都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在力求教育优质均衡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张伟表示,在刚刚过去的五年,天心教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砥砺奋进,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站在新时代的地平线上,天心教育人迈向新征程的豪情壮志再次被点燃,使命召唤,再出发,初心依旧!
对话局长
新时代 新作为
记者: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未来天心区教育局将从哪些方面践行十九大精神?
张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所承载的使命更为重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协调、优质发展,让孩子们“上好学”,是天心教育的责任所在。面向未来,天心教育将在普惠化、多元化、优质化上做文章。一是加大学前教育的普惠力度,科学布局,优质办园,让幼儿在家门口“上好园”。其次是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大力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让校校有名师,借助信息技术消除教学资源校际差异。第三,不断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实现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第四,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终身化。目前,天心区教育局已经联合社会办学力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家庭教育辅导、升学政策解读、学生课后辅导等惠民服务。未来,天心区教育局将探索更多元、更优质、更便捷的社区教育服务。
天心教育名片
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湖南省首批教育强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全国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区、全省师德师风建设重点联系区。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舒文 文琼 邱玉芳
编辑:向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