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日记】上河口的早晨

来源:红网 作者:姚高峰 编辑:陈纲 2017-11-09 16:55:55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11月7日 晴 星期二

  因为同“鸭司令”赵怡华有个约定,一早给他拍一个鸭阵出行的照片,此外还有一系列的安排,晚上睡得不踏实,早晨5点一刻就醒了,天远还没亮,但我决定起床。

  洗梳、健康护理完毕,已是六点。推着自行车出门,仍是黑茫茫一片。好在出门就是水泥路,微微有点白光,不至于摔跤的。我决定沿河堤大道,经19号线,与赵怡华会合。

  出门不到一百米,道路两旁就是新收割的田野,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稻香,它唤起了久违的记忆,我已有多久没有同土地这么亲近过了?

  6:10,骑行至上河口十一组,模模糊糊见一老一小站在公路边。凭直觉,应该是小学生在等候校车上学,一打听果真是,老的是奶奶,小的是孙子,叫徐飞鸿。给他们拍了两张照片,暗暗的背景,模糊的身形,效果很不理想。问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奶奶说,大概5点半。这与我们小时候上学起床的时间差不多,因为我们得步行七八里山路,不过好像也不觉得苦。但我知道,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的压力大得多。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尽管这时城里的孩子,多半还在梦乡。

早起等校车的祖孙俩。

校车来了。

  谈话间,远处射来两束灯光,是校车,瞬间即到眼前。

  骑车继续前行,沿途上车的学生,大概有四五个。这时,已有农人在路上,摊开谷堆,准备晒稻了。农忙时节,一早三光,一迟三慌。这几天天气好,得赶紧把油菜栽下去,再去外面务工。所以,凡事赶早。三个早工一天工哩。

  6点半,抵达原界福13组(上河口村,由原上河口、界福两个村合并而成,为了叙述方便,还是用老地名)境内,“嘎”“嘎”“嘎”……不见鸭群,先闻鸭声,知道“鸭司令”来啦。一会儿,声势浩大的鸭阵已到眼前,它们划出“哗”“哗“哗”的水声,节奏甚是分明,好像是知道有人在检阅似的。抢拍了几张照片,因为天色尚暗,我与主角赵怡华又隔着一条沟港,所以图象并不十分清楚,但这正是我所要的逼真。

鸭阵出行。

  挥别赵怡华,前行不远,路边一幢民房前,灯火通明,一群中老年人正在扎菌包。经询问,他们从晚上11点,一直干到现在。一个菌包,两毛钱,忙一个晚上,可以挣到80到100元钱。这场面让我大出意外,此前我刚刚走村串户进行的产业结构摸底,并没有录到这个情况。屋主叫陈业云,在甘露寺市场做平菇生意,自产自销。问他收入情况怎么样?他说,比种田要好一点,但很难说。有时行情一不好,批发两毛钱一斤,那就亏大了。我家住在甘露寺批发大市场附近,常常能够买到便宜又新鲜的蔬菜,有时,平菇块把钱一斤都能买到。我们所享受的便宜的喜悦,常常是建立在这些父老乡亲的辛酸之上。

熬夜苦干扎菌包的人们。

工地随拍。

  从陈业云家往前走几百米,就到了新村部建设工地。已有人在施工。问进展情况,除地坪外,大概十来天就可以全部完工。从选址到奠基,从施工到监工,从材料供应到材料运输,从用工选择到秩序维护,其间纷繁复杂,各种博弈,足足写一本书,现在总算尘埃落定。

  在村部前刚刚拆除的水塔边,遇到了入党积极分子孙小红的父亲孙桂宝。说起自己的儿子,孙桂宝又是骄傲自豪,又是满怀歉疚。骄傲的是,孙小红在苹果手机生产厂打工十几年,挣了钱,一个人修了一幢小洋房,没扯几个兄弟的皮,孝心好;歉疚的是,孙小红成绩好,只要复读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但家里弟兄多,不得不放下大学梦,早早出去打工挣钱;他的眼光高,现在已经38岁了,还没有成家。孙小红现在回家乡,想尝试在农村干点事,希望村里能够好好培养。现在农村党员普遍年龄偏大,有这样一些在外面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申请加入党组织,当然是件好事,振兴乡村,需要的就是这些人。但到底怎么样,还得看他回到家乡后的付出和努力。

水边随拍。

  看完村部建设,得往回走,去原界福最东端的12组(这里的组编得有点乱,12组与13组并不相接,初到的人,会弄得云里雾里),这个村唯一的种菜大户张建华,就在这个组。他太忙了,每天凌晨两点才回到家,常常吃了早饭,又接着出门去了。与他通过几次电话,就是未曾谋面,他说他想办一个蔬菜专业合作社,我们约定早晨八点左右见面。

  在去张建华家的路上,忽然冒出一群小猪仔,萌萌的,挺可爱,禁不住停下自行车,用手机为他们留了几张影。屋主见了,满脸喜悦。此前见过面的,叫孙公平。问他一窝下了多少猪仔,他说:“14个。”“这么多?”我很是惊讶。屋主说:“这猪肚子还争气,一般都是12个以上。”言谈之中,好像是谈到自己老婆很会生崽一样。“养猪仔一年能赚多少钱?”我问。“几千块钱,行情好的时候万把块吧。主要是老婆会伺候,吃得起亏(意为受得了苦)。”在这里,夸老婆能干的男主人,还不多见。在农村,家庭主妇养猪的确实不多了。就是自己养猪自己吃也少了,因为太过繁琐,也因为在农村大多都是386199部队(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养不了了,这也是我们很少再能够尝到小时候的那个猪肉味的原因。

路上偶遇的小猪仔。

  7:43,到达张建华的家,他还没起床。他老婆大声呼叫,张很快就下了楼。个子不高,精瘦精瘦,60来岁,鼻子两边生了火籽,是没有休息好的标志。他约我上楼去谈。一本创业经,一条艰辛路。早先,他在甘露寺市场做蔬菜生意,赚了点钱;回家养猪,结果亏了十几万,只好借了几万块钱,重操旧业。不过,这一次他想得更远。经过仔细调研,他决定从种藕入手,再向其他蔬菜发展;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在长沙一个做一级批发(面向全国),一个做二级批发兼零售。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销售;自己既组织生产,又负责运输,几乎每天往返长沙,风雨无阻。因为决策正确,很快就上了路。第一年租田60亩,第二年120亩,第三年两百多亩。他的蔬菜基地主要在外地,每年请工开出的工资都是40多万。他说,种稻的收入实在是不高,他爱上河口,爱界福,想把基地搬回来,在村里成立一个合作社。他可以租农户的田,再请农户做工,一年在家门口拿个三四万工资是没问题的;也可以农户入社种菜,他负责订单销售,还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他说:“现在不论干什么,规模化、合作化是趋势,市场不是某一个人的,抱团取暖,合作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谈话间,他的电话响了,是基地的,他吃了早餐就得往那里赶。我说,会把资料发给他的儿子,让他们做相应的准备。

  我们作别。看看手机,8:18,一个吉祥的数字。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禁不住对着东方的太阳,说了句:上河口,你早!上河口,你好!

上河口的金光大道。

  (作者姚高峰,系常德市鼎城区十美堂镇上河口村第一支部书记。)

来源:红网

作者:姚高峰

编辑:陈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2017/11/09/8932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