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2月1日讯(记者 杨艳 通讯员 刘谭明)将患者的血液、尿样等生物标本存至“银行”,医院和研究所共同研究对应关系,揭秘人体“密码”,成为未来精准医疗的基础之一。今日,2017年中国生物样本库及精准医疗国际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会议透露,中南大学将建立一个具备500万份样本保存能力的“生物银行”,这家“银行”不存钱,只存病人的标本,当类似的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对同类患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预测疾病提供依据,助力精准治疗。
此次会议由中南大学与上海生物样本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具体承办,意在为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分布式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示范”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库的规范化建设与应用。其中,建在中南大学的中部地区首个“生物银行”就是该项目任务的重中之重。
“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生物样本和高质量的样本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研究才能得到精准的研究结果,进而经过临床试验等步骤,最终转化为服务于患者的精准医疗措施。”虽然被称为银行,但在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黄菊芳看来,生物银行比银行的金库要宝贵得多。按照规划,中南大学将率先在湖南建立30多个人类遗传资源样本采集示范点,建立一个具备500万份样本保存能力的超大规模“中心生物银行”,并在上海建立一个具备150万份样本保存能力的“备份生物银行”,同时建立7个储存能力达100万份的主题鲜明的“卫星生物银行”。
“在生命经济时代,对生物样本资源进行认知和利用,即将开启重大疾病治疗的新篇章。”黄菊芳介绍,“生物银行”的储存品是组织、血液、细胞、器官、DNA等生物样本以及与其相关的临床、病理、治疗、随访、知情同意等资料及其质量控制、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以一位肿瘤病人为例,以前在医院采集的病理标本仅有小部分用于检测,其余部分难以长期保存,被作为医疗废弃物统一销毁。有了“生物银行”后,其病理样本可以储存,还记录相关信息,如对哪种药物敏感、化疗有何副作用等内容。当类似的样本达到一定数量时,经过分析整理,可为跟踪、预防及治疗疾病提供很大便利,以后对这类患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预测疾病都可以提供依据。
“人类遗传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示范”专项隶属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安全关键技术”领域重点资助的方向之一,是全国首批立项的2个仅有项目之一,共依托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及1个临床研究中心、10余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展开,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项目具体依托的学术平台包括以夏家辉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医学遗传学大平台,以周宏灏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遗传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以卢光琇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国家级人类胚胎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同时,曹亚教授、李桂源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肿瘤学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也为该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作为建设方,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以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已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临床病理标本库,为人类疾病遗传资源的保存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目前,省内多家企业和高校正在与中南大学联合申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极大地推动全省生物银行的全产业链研究和发展。
大会开幕式由曹亚教授主持,中南大学陈翔副校长致开幕辞。美国科学院Timothy R. Billiar院士、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中国科学院卞修武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尔丹、WHO前副总干事胡庆澧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罗学港教授等就生物银行规范化建设、生物银行助推精准医疗战略实施等作主旨演讲。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生物资源与安全处处长刘静、湖南省科技厅副厅级巡视员刘琦、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易露茜在大会上讲话,湖南省医学会、湘江新区管委会以及中南大学相关行政管理机构、医口相关二级学院、附属医院等相关负责人共同出席开幕式,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名代表进行了交流。
来源:红网
作者:杨艳 刘谭明
编辑:向宏鑫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