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2月25日讯(邵阳分站记者 王龙琪 戴瑾昕 通讯员 余光建)12月21日,在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服务窗口,一位姓张的女士感激地对工作人员说:“真没想到,你们的办事效率这么高,才两天时间就帮我办好了所有购房手续,太谢谢你们啦。”
零死角采集登记数据,一分钟查询实物档案,二维码扫描,三天办结登记手续……邵阳市扎实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结合自身实际,采取“0123”工作法,创新登记方法,优化登记流程,以前30天才能办好的房屋登记手续,如今不超过3天就能办好。这种高效率来自于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体制、管理和技术创新,对以往不动产分散登记、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的改革困局的破解。该成果,获得了全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2017年5月,又荣膺湖南省首届“管理创新奖”。
体制创新,登记交易“一体化”
2015年,邵阳市决定以原房屋产权处为基础,把国土、房产、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登记职责以及交易服务职能全部整合,组建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当时在外地先后出现了不动产“登记不动”、甚至“越改越繁、越改越烦”的情况下,以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夏春生为首的“一班人”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决定用“微创新”来打破不动产登记管理的局面。
他们按照“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的原则,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可持续发证和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能、职责、人员、档案全面融合,做到“交易、登记”“房、地、林”“办证、缴费”三个一体化。实现了登记交易工作“不分家”,业务衔接“零缝隙”。确保了整个登记和管理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平稳高效,群众办证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了3天。
管理创新,统一登记“智能化”
用“一张图、一个库、一个网”,邵阳市将全市城区不动产全部管理起来,让数据“跑”了起来,档案“活”了起来,不动产“动”了起来。
12月21日上午,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演示不动产是如何“动”起来的。
进入邵阳市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系统,一张全景记录全市土地、房屋、林地等不动产信息的图出现在眼前,不同的地块标注出不同的颜色,颇似一幅五彩画。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权属状态,黄色线框表示该宗地产权清晰明确,白色线框表示已抵押,红色线框表示已被查封,红白相间的线框表示既抵押又被查封,红色波形线框表示已被多家法院轮候查封。
我们看到邵阳市区的几乎每一寸土地,从2010年至今的变化都体现在这张图中。图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1.8万宗土地,23万幢房屋照片和楼盘表数据,70余万宗不动产档案的现实和历史数据全部入库。并将分散的土地、房屋、林权等60多万份登记档案规范化、数字化整合入库,建成了湖南省特级档案馆。市民只要提交申请,一分钟就能查询到不动产登记实物档案。点击任何一宗地或一套房屋,都可以查看到现状照片、权利状况等,让人感到一目了然、清清楚楚。通过图纸直观展示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位置和权利情况,“一张图”浏览全景信息,实现了“以图管不动产”,“一个库”快捷查询不动产,“一张网”快捷登记不动产。就是将测绘、权籍调查、交易以及申请、审核、发证等优化组合,建成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实现与国土、住建、规划等部门信息共享,并向银行房地产开发商及中介服务机构开放共享端口,连成了“一张网”,从而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技术创新,管理服务“精细化”
率先应用无人机,精准绘制了“一张图”。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全国率先将无人机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应用到不动产登记与管理中。他们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测创建不动产登记的GIS图,将所有不动产信息集成在一张图上,并对不动产状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更新,提高了登记信息的准确性。今年,他们又采购装配了RTK实时定位系统和具备超时长的续航能力的无人机,提升了航拍作业效率和成图的质量、精度,航摄飞行700余架次,累计航摄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测绘、补录更新土地约1.8万宗,房屋约23万幢,为房、地、林等不动产登记工作的一体化提供了“一张图”。为武冈新机场、市经开区、市三环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地理数据服务。
推行“互联网+服务”,丰富完善了“一个码”。率先利用二维码技术,将登记信息浓缩成二维码,打印在不动产登记证书和商品房网签备案合同上,用手机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验证和地图定位导航,获取不动产的位置、图片和权属状况等,使信息更准确,权属更清晰,交易更安全。2017年已核发不动产权证9万余本,做到了便民、利民,交易、登记效率大幅度提升。
邵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通过“微创新”进行不动产登记管理,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办事效率,获得了百姓的点赞。创造了领先全国的“邵阳速度”,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邵阳模式”,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2017年7月11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在邵阳考察调研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邵阳探索的不动产数字管理创新技术就很好,不动产管理就是要创新,土地、森林、河流将来都要靠数字管理,我们已经进入到这个时代了,要运用管理体制、方式、技术等‘微创新’来实现便民利民与规范管理的‘大进步'”。
来源:红网
作者:王龙琪 戴瑾昕 余光建
编辑:唐韵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